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實用

| 吉智0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實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實用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實用篇1

(一)黃仁宇的“大歷史觀”

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譯為“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只是依稀記得他的“大歷史觀”。由于孤陋寡聞,不能從專業(yè)的角度解釋“大歷史觀”。最初我覺得歷史是由一個個事件組成,既然是發(fā)生過的事實,那么歷史書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歷史事件羅列出來告訴人們過去曾經(jīng)發(fā)生過些什么。人們掌握的史料越詳細,就越接近歷史"真相"。后來才知道書寫歷史時還有所謂的"歷史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對歷史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眼中的史實是不同的。大概這也就是方法論上的差別。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歷史觀。所謂的大歷史觀就是注重歷史事件背后的大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背景,而不糾纏于具體的人人事事,因為所有人物的"賢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歷史發(fā)展的程序"。

以前,屢次在書攤上和那本書擦肩而過,直覺固執(zhí)地認為《萬歷十五年》如傳統(tǒng)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其實該書是以1587年為支點,將明后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于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

書,特別是一本沉淀了歷史精髓的書,是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解讀。拿到書的時候,裝幀顯得很樸素。相對其他小說類讀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滲透出深邃的歷史。于是就一天看一點,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涌過。從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模范官員海瑞、將軍戚繼光、哲學家李贄到活祖宗萬歷皇帝,無不敘述了他們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中飽受煎熬,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這些人最終都沒有功德圓滿,甚至身敗名裂。張居正最終被查沒,萬歷自己死后也無法同最愛的鄭氏同陵,海瑞則在大家的摒棄中掙扎......“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引自書中的話。

(二)首輔之殤

張居正幾乎開創(chuàng)了“萬歷盛世”,把明朝推向輝煌的歷史頂峰。以前只知道張居正生前身后的強烈反差,兀自歸咎于萬歷的“逆反報復心理”。讀后感觸頗深,幡然醒悟其真正原因乃是他的強勢行政模式和作風同當時的“文官政治體制”格格不入。他在世的時候沒有發(fā)揮他曠世的精明干練發(fā)現(xiàn)“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后或成或敗,全靠看它與所有的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憂,否則理論上的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他忽視了他所要改變的東西正好是當時落后的生產(chǎn)方式與政治現(xiàn)實相平衡的產(chǎn)物,他忽視了中國兩千年來封建體制的癥結(jié)就在于道德代替了法制。于是他的失敗和海瑞被視為異端就理所當然的。張居正十年鼎力革新,也受盡怨謗,最終人亡政息,至他身后,與他交好的還屢受其株連,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政治家最大的失敗。而在其后的申時行,也許就領(lǐng)會到了這一點,他開始同文官體制妥協(xié),甚至寧可被看作是大和事老,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依舊堅持折中調(diào)劑的原則。一切的一切,目的也是為了讓國家機器的穩(wěn)定運轉(zhuǎn)。

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變成文官體制與封建皇權(quán)的緩沖劑。一旦緩沖失效,夾于中間的首輔就不得不“引咎辭職”,成為沖突的替罪羊。首輔猶如深陷歷史漩渦的一葉扁舟,注定沉淪。

所以說,從歷史發(fā)展的眼光來看,政治家為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而有可能采用保護落后來作為手段之一,在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政治家的睿智,因為當時落后的一方占據(jù)主動權(quán)。因為這樣,無論從國家資源還是個人資源以及發(fā)展中可能付出的社會成本都有可能是最小的。

在上層文官集團和下層成千上萬的農(nóng)民之間,在多達兩萬人的文官集團內(nèi)部,明朝如此龐大的國家所賴以維持秩序的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換句話說,這樣一個泱泱大國并不是靠現(xiàn)代化的法律和理性的制度而是依靠道德來維持的。但是,道德不過是一些抽象的準則,真正在人與人之間起作用的是"禮",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禮保證了整個社會運行秩序。

無奈的是,這腐朽的制度就這樣肆無忌憚地不斷創(chuàng)造一幕幕歷史的悲劇。

(三)怠政的背后——萬歷從陽到陰

自漢代儒家思想上升成為意識形態(tài)之后,歷來統(tǒng)治者的目標都是一致的:用道德來保障鄉(xiāng)土社會基本秩序,而不去顧及經(jīng)濟技術(shù)上的進步。事實上,道德以及它的外在準則"禮"務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力圖摒棄一切競爭因素,鄙視任何經(jīng)濟和技術(shù)上的努力,其結(jié)果是幾千年來鄉(xiāng)土社會幾乎是靜止的,歷代皇朝更替不過是歷史的簡單循環(huán)。黃仁宇指出在這樣的社會中,法律極端落后,但并不表明國家的運行是無序的,相反,它依照道德和"禮"的秩序運行。明朝到萬歷年代所面臨的問題在于表面上倡導的道德與人們實際上的行為已經(jīng)嚴重脫節(jié),這個矛盾已經(jīng)嚴重到人們對道德和"禮"喪失信心并且無法維持下去。比如萬歷皇帝看透了道德與行為不符合的陰陽之別,拒絕用"禮"來表率天下,使得朝野上下對道德進一步失去信心,更加肆無忌憚地發(fā)揮"陰"的一面。

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歷皇帝曾幾何時也想勵精圖治,甚至愿意努力去實踐"禮"來建立人們對道德的信心,當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陰陽兩面之后首先對道德喪失了信心。他的消極怠工并不是針對某個官員而是對這整套道德禮治體系。明朝后期道德和"禮"的確發(fā)展到畸形。這一整套道德和禮治體系一旦被建立起來就不再受人們所控制而是處處限制人們的行為。一直以為傳統(tǒng)社會的皇帝可以為所欲為,呼風喚雨??催^《萬歷十五年》才根本改變了我的看法,皇帝不過是整套制度系統(tǒng)當中的一個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統(tǒng)的壓抑和控制。

有些史學家,粗鄙地認為萬歷皇帝是慵懶的。其實,他是睿智的,看透了體制的本質(zhì)。他是優(yōu)柔的,放棄了對體制束縛的抗爭。

(四)饕餮悲劇

至于其他人如抗倭名將戚繼光、清官海瑞等等沒有一個不是這樣一套制度下的悲情人物。

在《萬歷十五年》中,我們可以看到由于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相混淆,對人的一切評價最終歸結(jié)到道德問題,人們就不得不生活在虛偽的面具下,所有人都隱瞞私欲表現(xiàn)出道德崇高的樣子,加深了每個人陰陽兩面的分化。陰陽兩面的嚴重分化的結(jié)果就是表面上一套實際上一套,令所有人都不再相信道德。黃仁宇指出,儒家思想的道德力量在人們對它相信的時候是具有非常強大的作用的,像文天祥這樣文弱書生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而當所有的文官集團和所有的民眾都不再相信道德時,這樣的統(tǒng)治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問題的根本不在于以德治國有問題,而在于私人道德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壓抑了人性和自由,但壓制不了的私欲以"陰"的一面存在和膨脹。

事實上,道德都成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漢王朝開始,就以道德為根基建構(gòu)社會制度,但德治始終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當管理體系中的大多數(shù)成員都把道德當成有效手段,整個社會呈兩幅畫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掛在口頭的目標,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對追求自己的私欲。出了清官就是楷?!1旧砭鸵馕吨∮泻币?,然后大家都懷著萬分景仰的心態(tài)仰望海瑞,心中卻想著自己的勾當,卻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就是中國政界的現(xiàn)狀。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絕大多數(shù)人都將仁義道德披上,穿上這件漂亮絢爛的衣服,以高尚的名義,行茍且之事。

(五)史?;仨?/p>

歷史就是這樣神奇,總能創(chuàng)造出匪夷所思的故事留與后人去猜。

歷史,就是這么客觀地前行。放寬歷史的眼界,伸展歷史的觸角,歷史的書寫應該還原歷史發(fā)展真實的軌跡。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節(jié)中,需要我們?nèi)ンw會和研習,而不需要他人直接的結(jié)論。

感謝黃仁宇先生,獻給我們這么好的一本書,更感謝他獨特的歷史視覺。不同的人看《萬歷十五年》能看出不同的東西,甚至有人從中悟出了許多管理學方面的心得,我更關(guān)心的是黃仁宇在解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時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的深層次分析。

從《萬歷十五年》讀出的不僅僅是明朝萬歷年間的中國社會更是當前中國社會的影子,我們需要做更多這樣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面臨的種種特殊的問題。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實用篇2

《萬歷十五年》是黃仁宇先生歷時7載,在飽覽群書,對明代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做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之后用英文寫成的,后又由其本人譯為中文,于1982年在中國大陸發(fā)行,至今其版本已數(shù)次重印,受到海內(nèi)外學術(shù)界的好評。在拜讀其作之后,深感作者對歷史的熟知及對史實的嫻熟運用和作者透過文字傳達思想的功力。

作者采取了傳記體的鋪敘方式,以明代歷史上極為平常的一年――萬歷十年,即1587年為橫切面,深刻剖析了中國封建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根本弊病:“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jié)。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自序P4]書中的主要人物,上至封建社會的最高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朱翊鈞,中至代表儒家正統(tǒng)學派,文官集團的代表的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純?nèi)鍖W派的代表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有才能的武將薊州總兵戚繼光,封建時代的異端――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本褪菚袀?cè)面提及的人物,“也統(tǒng)統(tǒng)沒有好結(jié)果。”究其原因,作者指出,是由于“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p>

孔孟之道戰(zhàn)勝了諸子百家的理論,從漢朝開始,就成為統(tǒng)治全國的指導思想。時代愈是往前發(fā)展,統(tǒng)治者對它的依賴程度也愈大。唐宋以后,文官政治確立為統(tǒng)治帝國的原則。宋代朱熹對儒學進行了發(fā)展,其所著《四書集注》成為明清讀書人的教科書,也成為宋以后統(tǒng)治者所依賴的支柱,并滲透至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無形地統(tǒng)治著整個社會。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中對儒學中的糟粕進行了無情的揭露。

萬歷皇帝原也有勵精圖治的雄心,但最終意志消沉,無為而終。一方面,他要實行一種有效的統(tǒng)治,就必須以儒家禮教作為法理基礎;另一方面,他又無法突破和改變?nèi)寮叶Y教,如在廢長立幼、操練御林軍、修建皇陵等問題上,萬歷或遭遇到大臣群體的明確反對,或是委婉的勸告,或是軟性的但卻是不可背離的抵制。正如書中所寫:“由于成憲的不可更改,一個年輕皇帝沒有能把自己創(chuàng)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他的個性也無從發(fā)揮,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導進這烏有之鄉(xiāng),充當了活著的祖宗”,“他朱翊鈞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稱為社宗顯皇帝,而幾百年之后他帶給人們最強烈的`印象,仍然是命運的殘酷?!?/p>

《萬歷十五年》中寫了先后以首輔身份出現(xiàn)的兩個人:張居正、申時行。二人的相同之處是:熟知儒家禮儀,并以此拼力維護封建統(tǒng)治,輔助皇帝,但兩人不同風格是:張居正居高位而傲,以一種激進的方式去推進治理,從而落得生時大權(quán)在手,威風八面,死后遭到徹底清算,殃及子孫。申時行是一個富有現(xiàn)實感的人,他熟知文官集團“陽”與“陰”的雙重性格,以調(diào)和為主,維持著帝國的延行。而最終還是由于“立儲”遭到了文官們的參劾,不得辭職家居。

“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是典型的儒家主義者,他三次罷官,固然有其剛直不阿的一方面,但也表露出他不切實際僵硬保守的風格不為當時代的人所接受和效仿。只礙于他的“清廉”之名,朝廷才不得不授予他閑職。海瑞的一生經(jīng)歷,表明了“個人道德之長,仍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shù)之短”[P139]

《萬歷十五年》中另一個悲劇人物――戚繼光,他的悲劇一生也同樣折射了帝國走向衰亡的過程。戚繼光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將領(lǐng),他率領(lǐng)他的“戚家軍”在平倭戰(zhàn)斗中所向披靡,戰(zhàn)無不勝。倭亂平息后,他又被調(diào)往北方,依靠南方舊部訓練出一支薊州軍,成為阻遏俺答南侵的銅墻鐵壁。戚繼光一生戰(zhàn)績斐然,然而,從書中可看到其凸現(xiàn)的務實的武官集團與高唱道德的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儒家重文輕武,軍事體制的設計不是出于國防的考慮,而是為對付國內(nèi)的叛亂,因此,國家的軍備糟糕到了極點,正規(guī)軍隊的戰(zhàn)斗力幾乎與農(nóng)村的民兵相去無幾。戚家軍幾乎就是一支私人軍隊,從政府那里很難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由于政府提供的火器質(zhì)量太差,他的軍隊在戰(zhàn)斗中竟不敢放手使用當時先進的火器。本來戚繼光注重效率和務實的思維就與儒家因循守舊的習慣及整個舊體制有著尖銳的矛盾,再加上他與張居正關(guān)系密切,張居正死后,他也就隨之被革職,晚景凄涼,一貧如洗,在貧病交迫中死去。

《萬歷十五年》中最后一位人物就是追求個性與行動的自由,棄官不仕,別婦拋雛,創(chuàng)建佛院,著書立作的被視為封建異端的李贄,書中說他是一位“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是儒家的信徒,1552年得中舉人后,一直沉浮于下僚而不得志,最后才被任為云南姚安府知府。李贄對當時的社會和人的虛偽甚至自己都做過不留情面的抨擊,如他指責自己缺乏誠信:“志在溫飽,而自謂伯夷叔齊;質(zhì)本齊人,而自謂飽道飫德。分明一介不與,而以有莘借口;分明毫毛不拔,而謂楊朱賊仁。動力與物迕,心與口違?!崩钯椀谋^及內(nèi)心矛盾,正是他所屬時代所賦予的。儒家的因循守舊及在政治上的統(tǒng)治地位,使得傳統(tǒng)的政治已經(jīng)凝固,革新無法在其中孕育,人的理智和自由也受限,被壓縮以至矛盾、灰心消極。李贄在自裁氣絕以前,他用手指寫了王維的一句詩以解釋他的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其消極悲觀的情緒已顯然可見。

儒家發(fā)展到明代,已愈益保守僵化,和社會的實際發(fā)展不能適應,而統(tǒng)治者以儒家治國,并以儒家所倡導的道德來代替法制,也就是說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準繩是道德,因而政治斗爭往往在形式上轉(zhuǎn)化為道德之爭,而道德的衡量標準又是一套固定的禮儀,于是道德之爭又體現(xiàn)為禮儀之爭。而從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guān)系上說,禮儀只是精神內(nèi)容的外在形式,無論如何它不應比它所指稱的事物本身更重要,而儒家禮教則顛倒了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把代表某種事物的符號當作了事物本身,把手段當成了目的,為禮儀而禮儀。這種形式主義無疑是封建帝國腐朽的表征之一。而在這種制度下培養(yǎng)出的人或是扭曲、虛偽的,或是謹小慎微、循規(guī)蹈矩的書呆子,或是陰陽兩面的人格分裂者?!度f歷十五年》中的張居正要求朝中官員廉潔自律,而他私下卻聚財斂富,生活奢靡;海瑞被奉為首先楷模,而他的家庭生活卻徹底悲劇,曾兩次休妻,第三個妻子莫名其妙地死去,一個妾自殺,等等都說明了在封建儒家禮教下人的悲劇性。

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jīng)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此時,雖然從綜合國力來看,明代遠遠超過了西方各國,但由于整個國家體制、制度上的迂腐,在西方各國大力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大肆朝廷海外擴張相反,明代卻愈加閉關(guān)鎖國,以空洞的儒家禮教維持著舊秩序,從而導致了明、清日益的衰落。

《萬歷十五年》以史為鑒,揭露了歷史上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模糊管理、不著眼于扶助先進的經(jīng)濟反而保護落后以維持王朝安全、官員的腐敗問題、不合理的財政稅收體制等弊端,對現(xiàn)實都有著警示意義,對于正處于轉(zhuǎn)型發(fā)展時期的當代有著積極的啟迪作用。作者對儒家腐朽的一面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但作者并未有全盤否定儒家和道德之作用,這在書后所附的《萬歷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中可以看到。而近年來東亞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可以證明,在舊制度解體的比較徹底的地方,傳統(tǒng)儒學中包含實踐理性的東西才可能被解放出來,在新條件下推陳出新,發(fā)揮作用。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實用篇3

《萬歷十五年》共七章其中就有專門一章描寫海瑞,標題是《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這既是該章的標題,更是黃仁宇先生對海瑞的真實評價。一方面認為海瑞行為處事古怪,與時代發(fā)展不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他是明朝的模范官僚。雖然海瑞從政二十多年的生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糾紛,但他的一生體現(xiàn)了一個有教養(yǎng)的讀書人服務于公眾并犧牲自我的精神,并且自己也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傳統(tǒng)倫理道德。

在我看來,在海瑞的身上體現(xiàn)出了以下的特質(zhì):

一是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信仰和敬畏。作為一個在圣經(jīng)賢傳培養(yǎng)下成長的文官,海瑞保持著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極大信仰。始終用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忠孝要求自己,時刻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也正是這種強烈地信仰,讓他內(nèi)心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保有敬畏之心,認為傳統(tǒng)倫理道德是神圣的,必須得到不折不扣的執(zhí)行。

二是言行如一,說到做到??梢哉f海瑞是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實踐者和踐行者,海瑞不能相信治國的根本大計是在上層懸掛一個抽象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標準,而責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圍內(nèi)照辦,行不通就打折扣。明朝官員的俸祿極低,甚至連基本的生活水準有時都難以維持,但海瑞欣然接受,

他官至二品,死的時候僅僅留下白銀二十兩,甚至不夠殮葬之資。

三是原則性極強,執(zhí)行規(guī)定不打折扣,不論人情事故。回顧海瑞從政二十多年,對成文規(guī)定執(zhí)行地不折不扣。任浙江淳安知縣時,嚴格執(zhí)行欽差大臣的儉樸規(guī)定,致使欽差大臣不入淳安;任南直隸巡撫時,嚴格執(zhí)行官方限制大戶過多占有土地的規(guī)定,強迫自己的救命恩人徐階退田十幾萬畝。

四是精細入微的人文關(guān)懷和生活閱歷。文章中提到海瑞審理一起因殺人案件。該案案情是妻子的哥哥前來索取欠款,之后與丈夫發(fā)生扭打,進而失手將丈夫推入水塘淹死。為掩蓋真相,丈夫的尸體被哥哥沉入水底。恰巧案發(fā)前有一朋友極其仆從在他們家住宿,知道這件事后不敢聲張。后經(jīng)鄰居報官,至此案發(fā)。經(jīng)初審認定,此案是因奸而致謀殺。例如是死者的妻子與這位朋友必有情,不然,何以偏偏在這位客人到達的那天,丈夫突然喪命等等。后經(jīng)海瑞審查后發(fā)現(xiàn)多處疑點,認為此說法從情理上講不通:一則妻子與她的丈夫生有二子一女,決不會如此忍心;二則這位朋友家境一般,且早已娶妻,最多成為此人的小妾;三則若真有此事,那也應當是參與密謀的人越少越好,為何要牽扯上這位朋友的仆從。正是由于海瑞細致入微,注重情理,促使一件冤案得以昭雪,無辜的人免受凌遲之苦,也還了多人以清白,避免了司法體制蒙受冤屈。

自己從檢7年,從事過公訴、監(jiān)所檢察業(yè)務工作,接觸過律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人員及其家屬等形形色色的人,也從法學生轉(zhuǎn)變?yōu)閳?zhí)法者。自己也在不斷的思考,應具有怎樣的素養(yǎng)才是合格的檢察官。至少從海瑞身上,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有高度的自信。這種高度自信源于對自己能力的認可,但更重要的是來源于對自己所從事職業(yè)的認可。只有對自己從事工作的高度自信,對自我價值的充分認可,才會激發(fā)我們從事工作的熱情與信心。海瑞作為一個孤獨的斗士,一個人在踐行著那些紙面上而實際上大家都不再相信的倫理道德,試想如果沒有強烈的自信,他能堅持下去嗎?或許我們的待遇比不上別人,但并不由此就否定我們工作的崇高性;或許我們?nèi)粘,嵥?,但并不由此就低估工作的重要性?/p>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時刻保持對法律的信仰和敬畏。檢察官作為法律人,作為執(zhí)法者,應當對法律有著崇高的信仰和敬畏,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法治才有前途。這也要求我們要加強對實體法的理解和把握,對程序法的程序自覺和程序自信。當前存在許多執(zhí)法不規(guī)范的問題,法律也存在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我們應當有著堅定的法律信仰,保持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做到嚴格執(zhí)法、規(guī)范執(zhí)法。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具備人性執(zhí)法,以人為本的思維。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我們與犯罪分子不是敵我矛盾,在辦案過程中不能簡單地粗暴辦案,應當更多的進行換位思考,用我們的真心去體會犯罪分子,讓犯罪分子感受到法律的溫情。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有良好的職業(yè)素能。當今時代,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法律也在不斷變化和修改,作為一名執(zhí)法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zhì)和業(yè)務水平,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職業(yè)素能,確保執(zhí)法過程實現(xiàn)社會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實用篇4

前些日子筆者認真拜讀了黃仁宇先生所著的《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在剛看到書名的時候,自然而然我把《萬歷十五年》當作一本常規(guī)的歷史書來讀。但其實,真正讀過了之后猛然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歷史書,更不僅僅只有這一種讀法。

縱覽本書,在萬歷十五年,這個春寒料峭的1587年里發(fā)生的林林總總,一切看似平淡無奇,卻已為大明王朝的衰頹埋下了伏線。怠政罷工的萬歷皇帝、厲行卻悲劇收場的張居正、盡心帷幄的首輔申時行、孤獨的將領(lǐng)戚繼光、清高矛盾的哲人李贄……某一年,某一人,這種切入筆法細微得很,但牽動全文的是一條張馳自如的線:牽出這高拱、鄭貴妃、鄒元標,牽出耕織伍旅、財貸制度、民德風俗,牽出官場的陰與陽,皇尊的欲和權(quán)。合上書后我鮮明地感受到這里邊里承外合、互文相應的妙處。

此外,這本書最讓我意外和印象深刻的有兩點。第一是沒想到歷史書竟然可以這樣寫,作者取一個特定的年份,然后串起所有的事情,用一個人傳記式的描述,串聯(lián)展現(xiàn)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其次,在大家的思維中,總覺得王朝中皇帝最大,皇帝說了算;在任何一個組織中,第一把手說了算。但是這本書卻告訴你了另外一種規(guī)則:一個組織一旦形成,同時也會形成一種獨有的慣性。這種慣性力量很大,個人有時根本不能抗拒,甚至皇帝都不例外。因此,從一個組織的慣性就可以窺探一個組織的生死存亡。

所以說,這本書不是一個書齋學者所寫出來的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奇特經(jīng)歷和深刻感受的作品。在這樣的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東西,心理學上的,政治學上,組織學上的,管理學上的,很多現(xiàn)象和道理都可以觸類旁通。而這正是本書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會。

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讀法,每一個人都能讀出屬于自己的《萬歷十五年》。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實用篇5

《萬歷十五年》,名頭很大,總覺得自己之前讀過,即使沒讀過,也考慮到曾經(jīng)讀了《明朝那些事》,或許沒必要專門去讀《萬歷十五年》。

也是這次讀書會,促使自己真真正正坐下來好好讀一讀這本書。讀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包羅萬象,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思考的地方。

一方面是黃仁宇獨特的寫法,似乎能證明科學與藝術(shù)是相伴相生的。黃先生雖然是研究歷史的,但不得不說他寫這本書的方式方法是典型的工科做法,或許這也是搞研究的科學方法吧。首先他選擇了一個科學研究最標準最典型的方法——排除干擾法,選擇最平淡、無其他因素干擾的一年——開始研究大明王朝,或者說研究封建王朝,探詢王朝興亡的本質(zhì)。其次他選擇了不同個體比較的方法,從七個不同的人物視角描述了巍然聳立的王朝內(nèi)部細節(jié)。最后是他選擇客觀真實地記錄“實驗”結(jié)果,不摻雜個人主官意志。尤其是第三章“世間已無張居正”,描寫沒有張居正的王朝運轉(zhuǎn)日常,表現(xiàn)出黃先生很喜歡也很善于用側(cè)面細節(jié)描寫反襯主題主線??傊?,黃先生的寫法讓我感覺到,不管文科還是理科,研究問題的方法是一樣的,最終兩者終能殊途同歸。

另一方面是申時行的生平,好像在說讀書就能夠讀出個宰相來。我們承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們也承認每個讀書人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目標就是當宰相,但我們也要承認有很多人追求的是宋朝趙恒的《勸學詩》中寫到的那樣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

因此,讀了“首輔申時行”的章節(jié),我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讀書就能做大官?申時行是靠讀書讀出來的,是在張居正的提拔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只知道他考上進士,進了翰林院,后來當了首輔。他被人評價“老成”,是因為編撰整理了本朝的歷史,其實可能就是眼界開闊些,經(jīng)驗豐富一些,但他處理事情的能力不得不說還差一些。可是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毫不影響他的仕途晉升,毫不影響他拿幾千年來的經(jīng)驗穩(wěn)住當時的王朝。真真的應了《圣經(jīng)》里那句話“太陽之下沒有新鮮事”。

第二個問題是京官就能管天下?這一章節(jié)里也介紹過,申時行之前的大多數(shù)首輔,都是終身在京為官,從未到地方上去任職,這不得不令人懷疑,沒有基層經(jīng)驗能夠管理好國家嗎?且不說我們現(xiàn)在常常提到“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拿秦朝和宋朝來說,商鞅是變法前實地查看了秦國的風土人情,王安石年輕時不愿做京官只愿做地方縣官,莫非這只是謀劃改革、胸懷大志的官員的特質(zhì)?

第三個問題是個人人生規(guī)劃到底應該是什么?不得不說,我們現(xiàn)在的國家體系比封建王朝完備許多,當然也還能看出不少以往傳統(tǒng)的痕跡,畢竟我們的歷史上下五千年,還是要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所以,個人的人生規(guī)劃,還是要到歷史中去尋找答案,同時要把握現(xiàn)實需求,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說我個人,作為研究所行政管理的一員,如果僅僅停留在以往的“身份管理”上,學習晉升級別的政策制度,必定跟不上時代,必須看到現(xiàn)在是人才引領(lǐng)發(fā)展的時代,沉下心來到科研一線看看世界是如何運轉(zhuǎn)的才是正確的成長途徑,才能找到正確的管理方法。而且,黃先生已經(jīng)教了我們方法——從不同的人物視角探尋單位運行的細節(jié)——下面要做的就是用實踐檢驗真理了。

最后呢,還想跟大家探討交流一個問題,萬歷皇帝是“活著的祖宗”,而我們目前的單位,尤其是企事業(yè)單位,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祖宗呢?面對這樣的祖宗我們又能夠采取什么辦法呢?而這樣的祖宗的存在,到底預示著什么樣的王朝發(fā)展局勢呢?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實用相關(guān)文章:

優(yōu)秀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5篇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5篇

關(guān)于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5篇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1000字范文大全


22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