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群眾這種行為、心理產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烏合之眾》讀書心得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群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并預見到,群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xiàn)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群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群體一律的無知、多變、沖動……但表現(xiàn)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后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于本民族群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于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zhàn),不都是群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后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后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群體的狂歡嗎?盡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jù),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棱兩可的詞匯,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群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群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wěn)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復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么區(qū)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shù)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后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分析研究社會歷史運動中作為主題參與的群眾,他們的行為、心理的諸般特征。作者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同時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義者,他反對集體主義,最早闡明了“個體在群體影響下思想與行為的轉變”。在勒龐看來這“烏合之眾”就是群體,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心理的群體”,他們并非簡單的人數(shù)累加,而是“永遠漫游在無意識的領地,會隨時聽命于一切暗示,表現(xiàn)出對理性的影響無動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們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極端輕信外再無別的可能”。這就是勒龐的“烏合之眾”。 顯然“烏合之眾”不僅適乎 18 世紀的法國,更似乎暗合當下的網絡社會。在信息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在全媒體的環(huán)境下,新興的大量互聯(lián)網信息平臺,是否也是凝聚著“烏合之眾”?
正如勒龐所說“群眾等同于無意識集體。因為無意識,所以力量強大?!边@里的“無意識”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慮。無意識主宰著有機體的生活,而且在有機體的智力活動中,這種力量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如今的網絡時代,群體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論四處滋生,群體跟風的大量轉發(fā)使得各種網絡平臺充斥著垃圾信息,也使得處于群體中的人更難以辨別各種信息。如2011 年 3 月份因日本核輻射事件從溫州等地刮起的“搶鹽風波”透過微博、短信的匿名轉發(fā)迅速傳播,廣東、浙江、福建等省市的鹽價瞬間飆升,超市絡繹不絕的搶鹽人,貨架之上食鹽的顆粒殘存,集體無意識透過網絡平臺演化成了一場社會危機。仔細揣度,發(fā)現(xiàn)搶購者往往抱著這樣幾種心態(tài):有的擔心日本核電站爆炸對人體有影響,買點碘鹽回去吃防輻射;有的擔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質污染,無法提煉鹽;有的是看到微博這么傳、別人這么搶生怕落后而跟著搶。如此簡單的邏輯經過微博的轉發(fā)摧毀了大眾的理性。對于“微博心理群體”中的個體而言,他們可能并未意識到自己已然成為了某一特定“心理群體”中的一份子。
《烏合之眾》被專家學者們公認為目前已知的最具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是群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以一個心理醫(yī)生的視角,解剖人類內心中隱藏的心理毒瘤。于是這本連他自己都沒太在意的書在1895年出版后,居然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瘋狂地傳播著,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直至今日,這本著作依舊深深影響著當代社會,沖擊著我們的內心世界。
不知是因為筆者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當中,從小接受著社會主義思想,還是閱歷尚淺,以致于無法理解書中的某些內容。初次翻閱此書時,感覺作者的言論就像一把銳利無比的長矛,直擊內心,文中充斥著“不得不克制”“消失得無影無蹤”“不可能”“瘋狂的憤怒”等一系列侵略性很強的字眼,對于崇尚“中庸”思想、凡是不說絕對的中華民族而言,似乎如此不可理喻和蠻不講理。但慢慢沉浸于此書當中,又時時刻刻感受著其中的道理,似乎并非總是“一派胡言”?;蛟S是習慣了戴著面具面對一切,當有人試圖粗魯?shù)恼履愕拿婢邥r,會惱羞成怒,會氣急敗壞,然后指著他的鼻子罵一頓。無論如何,筆者在內心波動較大的情況下讀完了此書,沒有了初讀的不解和不屑,也沒有完全的認可。謹以此報告記錄下感想,或許不知所言。
作者在文中最后說道,“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從野蠻狀態(tài)發(fā)展到文明狀態(tài),然后,當這個理想失去優(yōu)點時,便走向衰落和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循環(huán)過程?!被蛟S這就是《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所在,縱然書中有些言論看來過于偏激,卻不影響其文學地位。盲從中帶點理性,迷信時帶點懷疑,這是對社會所有“群體”的告誡和啟示。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叭后w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后“群體既易于英勇無畏也易于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必須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fā)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xiàn)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群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說到真實已經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xiàn)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xù)復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后感....鑒于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xiàn)在都應該看看,群體到底是一個什么情況。
這本書是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的必讀書目,上大學就是老師們推薦書目的必讀經典書目之一,后來讀了新聞學專業(yè)研究生對它的認識更加深刻。
本書作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他反對傳統(tǒng)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里,經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tǒng)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shù)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后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勛章。是勒龐創(chuàng)作烏合之眾的社會基礎,他在《烏合之眾》中總結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于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這本書所講的群體心理學理論奠定了社會心理學的基礎。
在現(xiàn)代信息化社會,我們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烏合之眾”存在,盲目從眾無助無處不在。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了解是什么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的幸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