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重的亞瑟無疑是一個很有信仰的人,先是堅定不移地篤信上帝,后來呢?又堅信無神論,并以同教士為敵而樂,并因此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與他對應(yīng)的紅衣主教蒙坦里尼同樣也是一個信仰堅定的人,他自始至終都篤信萬能的上帝,悲痛地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被處死,自己也因悲憤過度而亡。
當(dāng)亞瑟在獄中要求他的父親、紅衣主教同他一起逃走并一同戰(zhàn)斗時,他事實上也在要求他父親放棄他的信仰,甚至向他的信仰開戰(zhàn),這對紅衣主教來說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忍受的;而當(dāng)亞瑟斷然拒絕蒙坦里尼安排他逃走時,他拒絕的不僅是教士的恩賜,更是一個父親的愛子之心。亞瑟要堅持他的信仰,蒙坦里尼同樣也要堅持自己的信仰,后者所能做的只有安排前者越獄;而前者拒絕這個安排與其說是堅持自己的信仰,倒不如說是出于對教士的憤恨和對蒙坦里尼的絕望。
一個人的政治思想,行為習(xí)慣是很難改變的,所以交朋友只能順其自然,而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信仰和行為苛求對方。父子親情都可以因此而破滅,更不要說僅僅交往的朋友。
《牛虻》一書,作者是——艾捷爾·麗蓮·伏尼契,這著作影響著千萬人的一生,包括我。他的主人公是亞瑟——也就是牛虻。
這本書寫的是亞瑟在經(jīng)歷重重困難后仍不忘革命,堅持革命。在他被抓入獄后,許多人都認為他已死,但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又重新出現(xiàn)在眾人的面前,在勞倫佐·蒙太尼里的幫助下堅持革命。他自己命名為牛虻,因為他有牛虻的優(yōu)秀品質(zhì)。
這驚心動魄的故事把我深深地震撼住了。牛虻被最信賴的人欺騙過,被最愛的人傷害過,淪落到拖著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園賣苦力,甚至當(dāng)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一個活生生,苦苦掙扎的人的靈魂,束縛在那個扭曲的身軀里,被迫為它所奴役。在一次次的困難中,牛虻都選擇了勇敢地去面對,不曾退縮。在經(jīng)歷種種磨難后,他變得成熟,換言之,那叫成長。
這本書讓我知道,成長,是艱難的。挫折中難免要流眼淚,但我們要擦干它,并站起來,這樣才意味著我們長大了,堅強了。用牛虻的話說,他從死亡那里走來,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朋友的坦誠、對愛情的忠貞、對生活的投入、對死亡的蔑視,永遠是我們可以借鑒的一個楷模。雖然生命已盡,但愛與希望永存!對于牛虻來說,他所面臨問題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對權(quán)貴如饑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應(yīng)該破除這層羊皮,直刺狼的心臟。牛虻是個強者,真正的強者,是值得所有人學(xué)習(xí)的楷模。
亞瑟的命運仿佛是一首悲涼而激昂的交響曲,一生的坎坷卻抱有忠貞不渝的理想,曾今最愛的神父,成為他無法釋懷的傷痛和牽絆。
青年時母親病重離世,長久遭受著家族兄長的排擠鄙夷,而神父成為他唯一可以信賴依托的人。而亞瑟沒有像神父一樣將自身與國家的命運交給基督信仰,而是加入了謀求意大利統(tǒng)一的政治黨派,這也就成為亞瑟一身堅持的理想。青年時因為加入政治黨派而被捕入獄,隨后雖然出獄卻因為所愛女子瓊瑪?shù)恼`會,家族的嘲諷與冷漠,教父和母親的“欺騙”這一連串的打擊而決定制造自殺假象偷渡逃離意大利。
再次回到意大利時已是身體殘廢遍體鱗傷的中年之時,善于寫嘲諷教會和時政的文章,尤其是批判紅衣主教,筆名牛虻。再次與瓊瑪相遇,他隱藏著自己的真實身份,而此時的瓊瑪也是政治黨派中的一員,他們密謀要投運槍支進行起義,而就當(dāng)一切快要成功時紅衣主教出現(xiàn)了,牛虻猶豫了,他沒有開搶被制服了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越獄也失敗了,紅衣主教懷著慈善之心多次探獄,就在最后一次紅衣主教希望幫助他逃獄,牛虻說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讓紅衣主教在上帝和兒子面前選擇一個,而主教堅信上帝可以救贖和寬恕一切,牛虻放棄了逃獄,不久牛虻被槍決了,紅衣主教也帶著傷痛離世了,而瓊瑪也知道了一切。
當(dāng)理想信念與親密關(guān)系發(fā)生了沖突,難以抉擇和無法割舍時,內(nèi)心的傷痛是無以復(fù)加的,如果牛虻割舍了與神父的情感,打下那一槍,或許他在堅持理想信念上成功了,但他也會悲痛后悔??赡苓@是最好的結(jié)局和他料想的一樣他回不去了。
《牛虻》,今天回家看到家里的書架,就想安利一本我特別喜歡的書。我并不是把他當(dāng)做一本純粹的革命書籍來看,我覺得它更多的是反映理想與現(xiàn)實的殘忍,一種信仰的破滅卻是成全了另一種信仰的犧牲。對亞瑟來說,拒絕神父的拯救,不僅僅是為了革命而犧牲,更有一種孩子式的賭氣,Padre為了泥塑的神而拋棄了自己,自己則不屑于他的施舍。死亡是對Padre的無聲抗議,也是對革命的虔誠,所以對亞瑟而言就只有這一條路才配得上他的驕傲。
這本書說的是亞瑟有一位敬愛的神父蒙泰尼里,亞瑟稱他為Padre(神父的意思,也可指父親)。亞瑟參加了青年意大利黨,參與了革命,在一次對神父的懺悔中暴露了他們的行動,從而導(dǎo)致了戰(zhàn)友被捕入獄,同時亞瑟又發(fā)現(xiàn)自己是神父的私生子。亞瑟感到了背叛,于是偽裝自殺,流亡到南美洲。13年后他再回到意大利,卻又被捕。在監(jiān)獄中他與神父相認,但神父在上帝和亞瑟之間選擇了上帝,絕望的亞瑟選擇了就義。
亞瑟和神父相認的那段我看了很多遍,我還記得當(dāng)時是一個晚上,我看到這段的時候,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我能感受到神父的糾結(jié),亞瑟從希望到失望。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信仰的權(quán)利,只是感到很可惜。尤其是最后神父在亞瑟死后也發(fā)了瘋,當(dāng)時的我總是想,如果神父當(dāng)時肯退一步,之后這些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但如果真是這樣,這本書也失去了攝人心魄的力量。悲劇才會讓人記憶深刻,讓人反思,唏噓之余讓人感慨。
“Padre,您難道從不明白我真的沒被淹死嗎?”“Padre,您的上帝是個騙子。”——亞瑟
“你們已經(jīng)殺死了他!你們已經(jīng)殺死了他!我卻受著煎熬,因為我不愿讓你們死去。”——蒙泰尼里
雖然蒙泰尼里是軟弱的,不肯完全拋棄他的宗教,但他卻是愿意幫助亞瑟越獄的。而亞瑟在得知Padre的選擇后拒絕了越獄。在這件事里,我覺得不完全是神父的錯。至少他愿意去違背自己的神去幫助亞瑟,這時親情是占了上風(fēng)的,而亞瑟則顯得有些固執(zhí)。與其說亞瑟是為了革命而犧牲,不如說亞瑟其實是為了自己的堅持與固執(zhí)而選擇犧牲。沒了Padre的支持,他該是心如死灰的吧,在南美的13年也該是度日如年。所有悲劇都是性格的悲劇,性格決定了你的選擇。這不是一個悲劇,而只是一個讓人遺憾的故事。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陰差陽錯地一次次地錯過。亞瑟并不是一個合格的革命者,因為他在感情上欠缺隱忍,但這也體現(xiàn)了他的真性情。
還有,我很喜歡慶學(xué)先先生翻譯的這版,文字讀起來很流暢,有畫面感,抒情卻不矯情,這也是我讀了不止一遍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讀了一本名著,使我深受鼓舞。
它主要講述了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故事。主人公牛虻原名亞瑟,生長在豪門富家,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他在大學(xué)里參加了秘密革命組織青年意大利黨,后來經(jīng)人告密,亞瑟和一些黨內(nèi)同志被捕。當(dāng)亞瑟出獄后,他的行為受到黨內(nèi)同志鄙棄,恰在此時,又得知自己是神學(xué)院院長蒙泰尼里的私生子。雙重打擊下,亞瑟的精神失常,留下字條偽稱自盡,本人則偷渡去了南美洲。
在南美,他墜入了“真正的地獄之中”。他做過雜工和賭窟仆人,被一名水手打成殘疾,傷愈后又到雜耍班子充當(dāng)小丑,受盡恥笑和侮辱。非人的遭際極大的改變了亞瑟的相貌,以至十三年后他當(dāng)年的戀人和父親面對他竟然認不出來。
精神的變化也是巨大的,回到意大利后,他因為舌頭非常厲害,而被人稱為“牛虻”,但他自己卻把這個綽號當(dāng)作筆名在各大報紙上發(fā)表政治諷刺文章。
最后在一次偷運軍火行動中,牛虻在蒙泰尼里主教的同意下,被判處槍決。但在牛虻死后不久,蒙泰尼里也因“心臟動脈瘤破裂”而突然去世。
牛虻的經(jīng)歷使我感到敬佩,他在種種磨難的打壓下仍能站起來同教會努力作不妥協(xié)斗爭,力圖喚醒對教會心存幻想的人們。在現(xiàn)在的和平年代,我們又如何能體會到當(dāng)時革命的殘酷,但是那些勇敢的革命者的精神將永遠印在我的心里。平常我就因為一點小挫折就不敢努力向前,二牛虻卻能不畏艱險,揭露主教的偽善,譴責(zé)他當(dāng)年的卑劣勾當(dāng)。
這部浸透著革命英雄主義的作品讓我懂得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和平時光。因為我知道這份和平是來之不易的,它是用千千萬萬個革命者的熱血換來的,這每一份熱血里都含著一種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