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聽過含笑的一首歌曲《飛天》,第一次對敦煌飛天有了向往,彩衣飄飄的飛天神秘美麗。高中時學到余秋雨的《道士塔》,讀到王道士把敦煌經(jīng)書文物廉價交易給外國人時不由得憤恨惋惜,正如中國青年的那首詩所講,我恨 我沒早生一個世紀。那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文化悲劇。
敦煌,一個神圣的名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讓多種文化在這里融匯撞擊,它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每一副壁畫背后、一座泥塑背后以及數(shù)以萬計的赤軸黃卷中,都蘊藏著豐富的文獻資源,漢文、古藏文、回鶻文、于闐文、龜茲文、粟 特文、梵文,文種繁多;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民族、民俗、語言、歷史、科技等廣泛領域。
好在,新中國發(fā)展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國立敦煌藝術(shù)研究所成立,以常書鴻、段文杰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青年學子遠離城市,來到大漠戈壁,艱苦奮斗,莫高窟事業(yè)迎來了發(fā)展春天。三代敦煌人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精神特質(zhì),被稱為“莫高精神”。正是這樣的精神,使敦煌文化邁入科學保護、弘揚傳播、成果競秀、國際合作的嶄新階段。
第一次聽說“面壁者”這個詞,很震驚,知道他們的故事后,也便了解了,確實很形象。這是對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人的稱呼,他們整天面對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畫,修復壁畫,研究壁畫,臨摹壁畫,保護藝術(shù),傳承人類文明,一干就是數(shù)十年。仔細想想,敦煌的“面壁者”精神不該只留在敦煌,它應該像敦煌的文化和文明一樣走出壁窟,值得讓更多的人擁有。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名“面壁者”,但不是在敦煌而是在我現(xiàn)在的崗位上,扎根基層,服務大眾。
低頭審視,明白為何出發(fā)。對于我們年輕人來說,尤其是處于剛剛進入社會邁出前進第一步的人,應該多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為什么走這條路,想清楚了才不容易走著走著就走偏了,或者半途而廢改道了。基層工作雖然復雜繁瑣,但卻最能感受人生冷暖,腳踏實地更能給人真實感;基層群眾也是最質(zhì)樸的,我們本質(zhì)上也是他們,為他們服好務,設身處地幫他們解決問題,我們也會收獲很多。
沉心靜氣,看淡世間嘈雜。敦煌的“面壁者”們整天對著壁畫,要么就是茫茫大漠,他們的心真的躁不起來,波瀾不驚,看淡世間潮起潮落。相反,處于鬧市的我們真的很容易浮躁,誘惑太多、選擇太多、要操心的事太多,工作的事,家里的事,還要處理群眾的事,各種頭疼、不開心!其實,無論什么事,少些浮躁,靜下心來對待,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處理問題,或許并沒有什么大不了,一步一腳印,一個一個理順,其實也就那樣。
學會堅守,這邊風景獨好。在“面壁者”的眼中,冰冷的壁畫是有溫度的、有色彩的,飛天的舞者是有表情的,久了仿佛能看懂他們之間的故事,置身其中和她們對話、觀看演出一般。我們又何嘗不是呢,這里的風景一樣精彩!誰說只有大城市的燈紅酒綠、高樓大廈最美呢,這里有小橋流水、善良的人兒、淳樸的笑容,這里的一切都那么真實、充滿溫暖。心里覺得選擇對了,那么人生處處是風景。
我愿做一名在基層的“面壁者”,懷揣初心、耐心、信心,扎實走穩(wěn)每一步,和一位位“面壁者”們共同書寫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