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nèi)容,一為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為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為人知道。下面給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孟子》讀書心得,方便大家學(xué)習(xí)。
在孟子一派高蹈的道德主義游揚雄肆之下,田辟疆先生終于被“就其所欲,引歸正路”的誘導(dǎo)之法給厭膩了,按捺不住,玩了一把“無厘頭”,堵住自認(rèn)為司先天教化之職的孟軻之嘴。以至說出“寡人好勇”“寡人好貨”“寡人好色”這等不入大雅之堂的野狐禪論,無稽荒謬之談,有損世道人心的形象自此確立,直到幾千年后的今天,一個活生生的“痞氣市儈”形象由紙端昭然若揭,讓人在感嘆其錐處囊中之余,更加在對比襯托中歆羨孟子的傲岸雄逸,噫,此等真君子,不愧人中之龍也,懷才不遇,何其嘆哉!
然而,對于批判齊宣王的整合工作,卻不是我等講求精神獨立的讀書人所稀罕的。我所關(guān)注的事情,是通過浩浩巍巍的社會時代背景,與人物的身份立場、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以及說話者一字、一嘆中所蘊含的心理動機,從而發(fā)掘出齊宣王據(jù)有此等言語的精神、情感內(nèi)涵。一言以蔽之,由表及里,細處落墨,由“顧左右而言他”中發(fā)掘出人性的微妙點滴。
首先可以觀照一下齊地的文化風(fēng)俗。古代齊國的疆域,東臨大海,西到黃河,南有泰山,北至無棣水,大約相當(dāng)于今之山東半島,唐后稱登、萊二洲。孕育在海洋沿岸的齊國,在借鑒中原文明的周禮同時,更較多的保留了東夷人的習(xí)俗,盛行厚葬之風(fēng),注重禮樂陶冶與潛移默化,傳統(tǒng)禮樂意識的淡薄和市井娛樂功能的標(biāo)揚,移風(fēng)易俗且彰顯了泱泱大國的地方風(fēng)范?!芭R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崇尚武勇、矜于功名、舒緩闊達的性格便鑲嵌進齊人的骨髓。
此等文化土壤孕育下的齊宣王自然與時代環(huán)境珠聯(lián)璧合,與強調(diào)道德性的魯文化相迥異,自將本能之動物性傾瀉在武力征伐之上,懷有的是智者以霸道術(shù)勢問鼎中原、圖謀天下的宏愿。天生的立場、價值取向就與孟子拉開了界限,在勢同水火、諸侯雄起并立的巔峰對決時代,講究仁義、心性的學(xué)說根本滿足不了霸術(shù)統(tǒng)治者所向披靡的意志傾向。所謂“以大事小”的仁者道德學(xué)說又豈能阻擋其蠢蠢欲動的擴張心靈?!拔诽熘?,于時保之”,此“天”自然并非單純意義的上天,而包括人事的斟酌——仁厚迂闊的涵養(yǎng)精神在內(nèi)。齊宣王雖有從善如流的領(lǐng)導(dǎo)風(fēng)度,眉心微微一蹙,此間不耐,已在“大哉言矣”中畢現(xiàn)無疑。“寡人有疾,寡人好勇”,便是深受齊文化熏陶的齊宣王拋出的一個撒手锏,潛臺詞興許是,你個老朽,暫時歇歇吧,聽你嘮叨此等迂腐無當(dāng)之言語,未若傳召宮廷樂師三千。不想孟子滔滔不絕,因勢利導(dǎo),表面順勢隨波,實則縱橫捭闔之中,早已進入王道仁政之教化——心智一轱轆間便偷換了概念。
后來的一番對話,就更有意思了。一招太極拳,頓時又被孟子的一番狡猾高妙化為無形。在孟子要求他憐恤鰥寡孤獨之時,這可了不得,撫恤費還得出自自家腰包,有損國力之外換來的不過仁義虛名,心痛淋漓之余還不利于開疆辟壤、一馬平川奪取至尊天下?!肮讶撕秘洝?,所隱含的是掠奪財富的個人欲望,以及運籌帷幄的功利心理追求。此時的他就像雜貨鋪的老板一樣,將點滴懷揣在懷,唯恐神偷手掠去也。
而當(dāng)孟子“夸夸其談”,希冀齊宣王以一人之心推千萬人之心善待百姓之時,殺手锏再度甩出來了,估計他此時眼波流轉(zhuǎn),對著餿朽老頭眨巴了一下眼,“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哈哈,你這滿口不離綱常倫理、藏富于民的正人君子,心理防線該當(dāng)被寡人徹底擊垮了吧?讀文至此,忍俊不禁,千古悠悠,碧落黃泉,如此率真可愛的王侯似乎只能是“天上有一、世間無雙”了吧,無厘頭的“痞氣”之下,埋藏著的是好勇尚義的真性情啊,“聲色貨利”,本是人性追逐的華麗麗,也是實現(xiàn)社會文明化的物質(zhì)載體。只有在海洋化文明充裕的齊國地帶,才有沖破主流道德藩籬的任真之語。試問古往今來,誰人不好色?除去心智一片混沌微茫的懵懂之徒,亦或一脈僧侶超脫的無嗅無欲,“食色,性也”,也算作是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有人云,齊宣王娶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丑女鐘無鹽為后,焉有好色之理?小子言曰:非也,非也。大多數(shù)情況下,齊宣王乃理智尤佳、分毫不差之輩,娶鐘無鹽主要基于敬重愛惜之心理,齊國的象征、符號也好,田辟疆的導(dǎo)師、心腹、賢內(nèi)助也罷,端的是雄起奮進之心,而非任情任性之傾慕,而“好色”一項,該當(dāng)與后者掛鉤,自不像“好德”一般,出于后天排除本能消極性的理智追求。人是性靈的尤物,為了齊宣王娶鐘無鹽的“佳績”,而為其“好色”言語作開脫別解,實是舍本逐末,誣蔑了古人的一番純粹性也?!皼]有情欲,世間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yè)都不可能成功”,黑格爾如是言語。特洛伊戰(zhàn)爭為的還是一個“色”字,歸根結(jié)底。只不過“情欲”的境界高于赤裸裸的好色之欲罷了,然而兩者絕然不可分。不做作、不推卸、敢于不回避內(nèi)心的原始欲望,正是齊宣王的出類拔俗之處,愛好文藝音樂的他在某種程度上也算個性情中人,而性情中人的原則之一便是不愿以韁轡之束套,奪分背交頸之逸足的歡喜。
齊宣王其實未嘗不認(rèn)識到自己的本性,缺陷是無法抗拒的存在,遵從的自不是亞圣人的生命邏輯。他似乎也知道“人欲”潛伏的危機性與存在的不可救藥性,然而“好勇”、“好貨”,必然是推動其在逐鹿中開闔迂回的強勁精神力量,“好色”一說,更是根深蒂固、不可磨滅的“劣根性”。孟子擅長在迂回有致中布置一番仁義心性的大圖景,對于此番不言而喻的理想主義演說詞,齊宣王亦不過是無政治必要時定然封存閑置而已。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guān)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zhàn)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fā)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yīng)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chǎn)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xué)習(xí),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jīng)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fā)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qū)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biāo),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他曾仿效孔子,帶領(lǐng)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dāng)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xué)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rèn)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guān)心和愛護的心態(tài),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dāng)、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作為一名教師,有一顆仁義之心對學(xué)生太重要了。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于戰(zhàn)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tǒng)一天下。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dǎo)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tǒng)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xué)說宣布于天下,以此來影響并匡正世風(fēng)世俗,這種精神難能可貴,非常人能做的。
《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
關(guān)于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fā)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rèn),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否則,既使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據(jù)了有利形式,但最后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天不會把所有的好事都加在一個人身上,一切順其自然,隨緣就好。
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也就是說我們要懂得選擇什么放棄什么。如果沒有目標(biāo),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貪多無厭終究會一事無成,甚至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有舍才有得,學(xué)會放下,才拿得起。
“忠、孝、仁、義、禮、智、信”,這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這更是我們做人的準(zhǔn)則,也是我們所要傳承的文化思想,也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只有做到這些才是一個道德高尚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活著,就是一場修行,真正的修行不在一張能言的嘴上,而在一顆向善的心里。人生之光,是一顆寬容的心;歲月之好,是一份隨緣的愛。懂得,才會不怨、不恨、不燥。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愿我們不忘初心!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shù)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rèn)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guān)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yīng)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guī)律的認(rèn)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rèn)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xiàn)多么錯綜復(fù)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jīng)常化險為夷、轉(zhuǎn)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dāng)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tài)、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毛澤東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dāng)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xiàn)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注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fā)揮才干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yè)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zhuǎn)。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xiàn)在文風(fēng)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chuàng)業(yè)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當(dāng)今社會形勢風(fēng)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xué)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xí)《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jié):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初次接觸《孟子》是在初中之時,當(dāng)時并沒有多大感覺,只是把節(jié)選文段當(dāng)作課文去學(xué)習(xí)。但是,當(dāng)我在接到集團下發(fā)的《孟子》并讀了幾遍后,發(fā)覺這本書蘊含著很深的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從此對之愛不釋手。
尤其是讀完《寡人之于國也》一文,我感觸良多。對于“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結(jié)合當(dāng)今社會,我有所感悟。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曾經(jīng)懷疑過“付出跟收獲成正比”這句話,因為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這樣的經(jīng)典句子,但現(xiàn)在的我更傾向于前一句。很簡單的例子,就拿賺錢來說,一部分人在同一時間內(nèi)會比另一部分人賺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賺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許會抱怨,也許會嫉妒,也許會羨慕。但我們所沒有看到的是比我們賺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們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許是身體上的,也許是心理上的,往往處在相近或一個級別上的人就會因為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種心態(tài)不自然的產(chǎn)生了扭曲了的心理,這也許是社會復(fù)雜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人潛意識里都渴望被別人重視,但只是有時個人的期望值過高,而當(dāng)別人沒有達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時,也就會很自然的產(chǎn)生了所謂的失落感。有些人喜歡隱藏自己,有些人喜歡鋒芒畢露,永遠隱藏的也好,鋒芒畢露的也罷,只是還有一種偽裝善良的“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改變不了就適應(yīng)它,正如《孟子》所說:“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所以我們不要去做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
《孟子》讀書心得精選5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