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書筆記時,需要理解所讀內(nèi)容的含義和上下文,這樣可以更好地記錄和整理信息。優(yōu)秀的看見的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是什么樣的?下面給大家?guī)砜匆姷淖x書筆記摘抄及感悟,供大家參考。
她們,是家庭中的受害者,是艱難生存的女人,是渴望一縷光亮的迷路人。
安華忍了二十年的痛,化為了丈夫身上二十幾刀。沉默的她,深受家庭暴力的影響,內(nèi)心的小獸渴望解脫,在一刀刀下去時,小獸掙脫桎梏,一聲接一聲地尖叫。
小豆說丈夫讓她太痛,她痛得失控,讓丈夫倒在了自我的棍子下。沉默的她,忍受不了丈夫?qū)胰藗兊膫σ嗳淌懿涣硕嗄陙碜晕业膫?,舉起了棍棒,讓自我尖叫然后失常。
燕青害怕丈夫掐死女兒,她說她別無選擇,舉槍結(jié)束了罪惡。沉默的她,哪怕懷孕仍受著丈夫施加的暴力,所生的孩子不合丈夫意,丈夫試圖把孩子殺掉,她只能大膽一次,心里尖叫著舉起了槍。
她們的沉默,都在自我舉起武器時,開始尖叫。她們是女性鏈上脫節(jié)的部分,家庭暴力給她們帶來的創(chuàng)傷,是巨大的,也是難以彌補的。
由于農(nóng)村與城市發(fā)展的不平衡,農(nóng)村婦女大多沒受過教育,唯一學(xué)到的可能是以前的落后思想,所以使她們成為了沉默的個體,少有反抗精神??墒悄呐吕斫膺^教育的家庭亦會有家暴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因而影響家暴出現(xiàn)的因素十分多,能夠是小時候的陰霾,能夠是低下的素質(zhì),能夠是所謂的大男子主義……
《沉默在尖叫》這篇讓我看到了社會上的部分女人深受家暴的影響,不得不或是無意識地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與施暴者抗衡。她們自入了“家庭”這么一個社會單位后,便是在艱難存活,整日擔驚受怕,文章中幾乎每個被施暴者都認為那個自我舉起武器殺死施暴者的那天自我將命不久矣,她們或是為了家人,或是為了自我,幾年或十幾年的沉默中她們最終尖叫,發(fā)出了自我的聲音。
當今,仍有許多家庭有著家暴的現(xiàn)象,被施暴者有苦難言,她(他)們沒有方法保護自我,也不明白該怎樣尋求幫忙,柴靜寫道“在中國,一個男人仍然能夠打一個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眼睛,用槍抵住她的后背,強暴她的姐妹,毆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在眾人面前這樣做,不會受到懲罰——只因為他是她的丈夫?!倍嗝纯尚?,也多么可悲,似乎在我們的社會上,女性就必須要被家庭束縛,對丈夫言聽計從,只能做沉默的個體。正因為這樣落后的思想,導(dǎo)致了更多家庭的杯具。也由此可見,在我國,對家庭暴力的預(yù)防或懲戒這一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并不完善或是懲治力度并不大,仍有欠缺。
“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guān)上后,在那里人們?nèi)绾蜗啻?,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蔽覀儾灰屪晕业某聊谧罱K迫不得已時尖叫,應(yīng)對家庭暴力,我們都該勇敢應(yīng)對,沒有什么是沉默能解決得了的,也沒有什么是暴力解決得了的,僅有在合法的道路上,用法律制服施暴者,才能讓自我在家暴的漩渦中慢慢解脫。
《看見》“看”到了,在看不見的角落里,被家暴的婦女,被歧視的同性戀者在哭泣。他們是“弱勢群體”,也是“我們”。
開始之前,先講講弱勢群體是什么。王小波曾說,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百度上對它的解釋是被邊緣化的人群。
長久以來,弱勢群體在人們心中也就是那幾個模樣:農(nóng)民工,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幼童,婦女……但在我心里,這個群體是所有人。這個群體沒有性別,沒有年齡。
書中描述的飽受家庭暴力摧殘的女性是弱勢群體??涩F(xiàn)實生活中,飽受家庭暴力摧殘的,亦不僅僅是女性。或許你曾聽過“男子因忘記買雞腿被妻子捅死”這條看似不可思議的新聞。而這條新聞評論下,多數(shù)網(wǎng)友表示“這男的還有用沒?”“你要是老老實實,你老婆至于嗎?”“懦弱!”……而這并不是個案,那條新聞下的評論也代表了大多數(shù)人的心態(tài)。在這樣的情景下,男性在家庭中,也是一類弱勢群體。他們所應(yīng)對的不僅僅是肉體上的傷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暴力,也更難維權(quán)。
舉這樣一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弱勢群體并不局限于男性,女性。而是指被邊緣化的人群,被忽視的人。我心里并不愿意這樣稱呼,因為我明白,或許有一天,或許是此刻,我將成為他們。作為外來務(wù)工子女的我若是與那些大城市里的孩子相比,我可能是他們眼中的“弱勢群體”,但若是我與那些留在鄉(xiāng)村的孩子相比,他們是我眼中的“弱勢群體”。
在看不見的地方,在數(shù)不盡的比較中,這個社會誕生了無數(shù)的“弱勢群體”,但我們的態(tài)度不應(yīng)當是憐憫,不應(yīng)當是忽視,更不應(yīng)當是歧視。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像對待自我一樣,給予他們尊重,就是關(guān)注他們,不要再讓他們游離在社會邊緣。我們需要做的很多:健全制度,完善法律,制定規(guī)則……我們需要做的也很少:平等相待,伸出援手。
世界上不該有歧視,尤其是關(guān)于感情?!}記
同性戀一向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許多人不想接觸它,甚至恥于談?wù)撨@個話題,在文章中有一段對話被人們所熟知——
“我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么不接納同性戀者?’”
他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做性的目的,把無知當做純潔,把愚昧當?shù)滦?,把偏見當原則。’”
在過去就連婚姻的目的也是為了繁殖后代,而同性戀被認為是傷風敗俗,違背道德倫理,一旦哪家被發(fā)現(xiàn)有同性戀者,其當事人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他所在的家族也會被貼上違反道德的標簽,從此世代都抬不起頭。在那時,感情是性的附屬品,大多數(shù)人都是被父母包辦婚姻,他們沒有自由,像個牽線木偶,臉上被刻著呆板的笑容,而一個同性戀者的出現(xiàn),往往會掀起軒然大波,更何況他們被賦予著“患者”的名頭。
“感情應(yīng)當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tài)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一個器官反應(yīng)。”
前不久在與母親的一次散步中,我提出同性戀的話題,她毫不猶豫地說這是違背道德的事情,是不合理的,她是決然不會理解的這件事情的。正當反駁的話語即將蹦出嘴時,我咽了回去,似乎規(guī)規(guī)矩矩、結(jié)婚生子的思想已經(jīng)在他們的心里根深蒂固了,我無法改變?nèi)魏问虑椤_€有一次與同齡人交談,她大方地說到,只要彼此相愛,為何不可,感情是兩個人內(nèi)心的觸動,無關(guān)性別。而在文章中也有談到,”一個人對性和愛的態(tài)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在于這個人本身。讀過文章后,我有點明白,為什么老一輩人不愿意理解同性戀,或者說是不敢理解,因為一旦他們認可了就意味著他們過去苦心經(jīng)營的世界觀崩塌了,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所以他們選擇了拒絕。
而同樣在不久前,臺灣經(jīng)過“同婚專法”,成為亞洲首個允許同性婚姻的地區(qū),并與七天后正式實施,且舉辦了全亞洲第一場同性婚禮。對此,有一句評論使我深受感觸:不贊同,不反對,互不影響,如果幸福,那便祝福。我認為,這是對待同性戀的最佳態(tài)度,如果不贊同,也請不要反對,只需互相尊重即可。
“不思慮未來,不懼于回憶,無所謂對錯,更無懼流言,只望此刻的我,手牽眼前的你,沉醉深愛的你我,幸福眼前的路?!?/p>
我們一向在流淌著,最終會相溶在一齊。
《看見》是柴靜作為一名記者,對于生命的真實訴說。書里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動人的描述,沒有憤怒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的流露?!犊匆姟凡粌H僅是柴靜采訪的成長記錄,更是對中國社會十年間的變遷的真實注腳。
柴靜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她的目光投射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經(jīng)過閱讀才明白,生活在同一城市“那些我明白,卻沒有感覺到他們存在的人”在趙鐵林的鏡頭下,那些黑白鏡頭下拍攝的漂泊在都市邊緣的女孩,蒼白的月光打在她們本該稚嫩但卻蒼老的臉上。她們大多還只是十幾歲的女孩,每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睛沒有天真的笑意。在破落的街巷里,在生存面前掙扎的無奈,她們從農(nóng)村懷著期望來到都市,最終卻淪為“風塵女子”。從前我所看到的世界,只是電視上演的那樣完美,可逐漸懂得,沒搬上熒幕上的才是真正的生活!文字所表現(xiàn)的不及真實的萬分之一,柴靜說:“明白和感覺到,是兩回事。”我不曾體會過的,卻有人在經(jīng)受著。生命的尊嚴在生存面前,可是是被無情的踐踏。我們總是習慣忽略邊緣人群的存在,以固有的偏見審視她們,用自以為高尚的道德睥睨她們。她們是社會中不被理解的一部分,更是需要幫忙,關(guān)懷的一部分。
柴靜在《沉默在尖叫》里采訪了十一位女囚犯,她們皆因殺夫被捕入獄。女囚們大多帶著被家暴后的陰影在獄中服刑,有的臉上還帶著被家暴后的傷疤。影視作品中偶有會拍攝這類題材,折射出的只是真實情景的冰山一角。丈夫在電梯踢踏妻子,揪著妻子的頭發(fā),在地上踹,一次次觸目驚心的新聞也無法止住暴力的拳頭。被家暴的女性往往不敢反抗,害怕自我的丈夫,她們擔心被別人明白,只是穿著長袖擋住身上的淤青。這些創(chuàng)傷,沒有人問那些殺夫的女囚們,法院只判她們的殺夫罪,無期,死緩,無期,死緩……她們的余生只能在獄中,她們的孩子在失去父親的同時也失去了母親。全世界都存在無法根除的家庭暴力,沒有任何婚姻制度能夠承諾給人幸福,但應(yīng)當有制度使人能夠避免極端的不幸,不幸的是,我們國家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反家暴體系,制度的不完善,使許多被家暴的人不敢站起來與家庭暴力反抗,她們更多是選擇忍受。
柴靜的采訪把現(xiàn)實呈此刻我們的眼前,我逐漸明白,那些深藏在人性中的善與惡,一點一滴滲在這個社會里。生命的是真實的述說,沒有華麗的語言。我們能做的是把我們所看見的不公,盡自我的本事,一點一點的改變,變得更好。
明白柴靜算是比較晚的,那時候在網(wǎng)上看見一個演講視頻—《認識的人,了解的事》,短短幾分鐘,關(guān)于四個人的故事,女教師、律師、官員、總理、獨特的氣質(zhì),真誠的語言,帶給人心靈上長久的震動、從此改變了對記者的看法。開始關(guān)注她的博客,看她的節(jié)目,讀她的書籍,認真了解她是怎樣的成長。
要想“看見”,就要從愚昧中睜開眼來。
因為她的不一樣,很多人喜歡她,但同時也飽受爭議。喜歡她的人欣賞她在鏡頭前的犀利與敏銳,她以往故意在節(jié)目中反復(fù)詢問王錫鋅關(guān)于公款消費的數(shù)字;她以往一人獨面黑社會的威脅。同樣有人覺得她的主持風格更像是一種表演:“很多的反打和全景鏡頭把她采訪中標志式的蹲、抱、皺眉充分表現(xiàn)。”我個人覺得她是我們這時代真正優(yōu)秀的記者,她在用自我的方式探尋新聞工作者應(yīng)當持有的態(tài)度與作風,看她早期的文字,細膩又帶一分倔強,正如她給人的感覺。
《看見》是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在一個又一個采訪中,她應(yīng)對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社會問題、災(zāi)難、杯具,文章中常??吹剿龑ψ晕业陌没?,一個錯誤的提問,錯誤的表情,不適宜的態(tài)度,她勇于自省,明白自我的缺點并盡最大的努力去改正。從一開始的極具攻擊性的提問到不帶道德眼光去看任何問題,她在探索、在修正。她一向強調(diào)要做一個獨立的新聞人,什么是獨立她引用胡適的話說:“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我的事,給你們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贝丝?,她不再期望“改造世界”“讓這個世界更好”,她更在乎“事情本身”,“做對的事情,做應(yīng)當做的事情”。
《看見》所呈現(xiàn)的各個新聞事件、人物讓我有時候?qū)ι鐣苁鞘?,可是柴靜教會了我怎樣去思考,她在演講最終說道: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gòu)成的,她由這些人創(chuàng)造并且決定,僅有一個國家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去捍衛(wèi)自我憲法權(quán)利的人,能夠明白世界并不完美,可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僅有這個國家擁有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yōu)樽鎳湴痢H有一個國家珍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信心,讓明天更好!
柴靜教給我的就是這樣:獨立思考、記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