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閑來無事,打開書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鑒》,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資治通鑒》讀書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讀史明理的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古籍中《資治通鑒》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馬光完成這一力作后多少代儲君被要求必讀《資質通鑒》。直到今天,這本書還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教會我們信義,智慧,勇敢,執(zhí)著等道理。
在這里,我就挑我感觸最深的一篇說說。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將。是大漢王朝的驃騎將軍,立有赫赫戰(zhàn)功,擅長殺敵更是一馬當先。但是他卻不是一個能體會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專門為他準備的后備物資就有幾大車,往往打完戰(zhàn)了物資還有余。但是,普通士兵卻可能饑寒交迫。反觀同時期的李廣將軍,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戰(zhàn)功,匈奴更是對他畏懼有加。但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李廣對下屬的愛護和體諒。就是這種真正融入群眾的上級才獲得了真正的擁戴和信服。雖然由于種種原因李廣一直無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廣更像一位偉大的將軍。而霍去病則自能成之有勇有謀,得天獨厚。李廣的仁義,李光的謀略,李廣的膽識,李廣的能力造就了這位流芳百世的將軍。我們如果將來成為一名領導,不僅僅要有能力,還要懂得與下屬之間相處的藝術。合作,協(xié)助,共贏,相互體諒都是我們有學習的。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鑒》里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典型,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讀,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北宋涑水先生司馬光我最敬愛的一位史學家。他的代表作《資治通鑒》是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寫這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光陰。這本書主要通過介紹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地告訴清廉,正直,剛強的入仕品質。我的體會,在當今仍然不失為一本為人處世的指導準則。
戰(zhàn)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才人輩出,叱咤風云人物何其多。然而殺傷力最大,成本最低的還是這個時代慣用的反間計。的確,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便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在戰(zhàn)國中,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視諸侯,若能留住孫臏這戰(zhàn)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何愁霸業(yè)不成。損失慘重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國成為唯一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導致四十萬大軍被秦坑殺?!顿Y治通鑒》中記載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間計有關。畢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它永遠是人類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在當今仍然挑戰(zhàn)者我們,試問我們非圣人,若處在其中一位,誰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資治通鑒》中不得不提的是謀臣志士。手搖蒲扇的諸葛孔明,“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公瑾,鍥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賈誼,料事如神之張良,歷史是棋局,他們便是旗手,各顯身手,上馬博弈,移兵退卒。這便是司馬光的主題思想之一;英雄贊歌,忠君護主。
書中記載,周顯王四十八年,錄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懷私念而進諫,孟嘗君不計較他的私念卻采用他的諫言。“又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于外者,疾入諫!”這是司馬光肯定孟嘗君能夠諫言的原因。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安,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擊斬匈奴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是我第一次讀資治通鑒,并沒有從周紀一開始讀,而是選擇從南朝宋紀開始讀。為什么呢?因為我喜歡這段歷史時期。資治通鑒里以南朝為正統(tǒng),但是所寫內容涉及南北朝。我是北方人,在南朝的都城南京上過四年學,在這期間耳濡目染很多南朝的故事、古跡以及詩詞流傳,因此對南京很有感情。也對那個朝代非常向往。有詩為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讀歷史的人都會有一個感覺,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尷尬的局面。這369年,缺乏一個上承秦漢下啟隋唐的大帝國。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在中國歷史里只發(fā)生過這么一次。因此我在讀資治通鑒這段歷史的時候,主線就是圍繞著統(tǒng)一,哪位歷史人物做了為統(tǒng)一做貢獻的事情,我就很高興,哪位人物導致了國家進一步分裂,我就痛心疾首。查閱過譚其驤編著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發(fā)現從晉末遍地開花的割據局面的版圖逐漸走向大一統(tǒng),但是到北魏和劉宋卻形成了對峙的局面。這中間兩個人物不可忽略,他們是北魏世祖拓跋燾和宋太祖文皇帝劉義隆。
總結拓跋燾的一生,他有三大功績: 向北抗擊柔然,九伐大漠,大破柔然;統(tǒng)一北方,破統(tǒng)萬,驅逐吐谷渾,滅北燕,滅北涼;兩次打敗劉義隆的北伐,兵臨瓜步,直搗長江。
而劉義隆謚號文皇帝,自然武功要稍遜拓跋燾,因此在我內心我更看好拓跋燾統(tǒng)一中國。宋文帝劉義隆是南朝劉宋政權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的30年中開創(chuàng)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盛世”局面,其時文學璀璨,社會穩(wěn)定,民眾安居樂業(yè),四境宴然,即史書所謂“元嘉之治”。但其在位期間的三次北伐之舉,歷來為后世學者、史家所詬病。特別是元嘉27年的北伐戰(zhàn)爭,帶來的損失是慘重的,后果也是災難性的,直接導致劉宋王朝元氣大傷,瓦解了元嘉初年以來良好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局面。
宋文帝踐祚期間的對手一直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巧合的是,兩者執(zhí)政時間區(qū)間、享國長短都差不多(魏太武帝423年-452年在位;宋文帝424年-453年在位。均在位30年),又都是盛年喪命(各自殞命時都是四十多歲)——兩位真是一生下來就做了對手,至死方休。
近周來,我閱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鑒》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后來他成為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貴》的故事。因為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為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后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為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zhàn)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著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
《資治通鑒》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人豫讓,因主公智伯被趙襄子等人殺害,心里氣憤不已,便道:我一定要為他報仇,為他而死,我只有盡忠盡義,才有臉對他。
這是他發(fā)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在第一次刺殺行動中,他被發(fā)現了,但趙襄子因為看豫讓是個仁義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動中,他又被發(fā)現了,在臨死前,他要求刺趙襄子衣服幾下,完成心愿后,豫讓便拔劍自殺。
豫讓的這一舉動多么令我震驚,他為了義氣,可以犧牲自己,為義這一字添加了光彩,為朋友報仇而放棄生命,重義輕死。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要為朋友盡忠、盡義、盡能,豫讓的義氣讓我感慨萬千。
在現在,人們?yōu)榱私疱X和利益,可以放棄一切,重利輕義?!傲x”這個字早已消失在許多人的字典里。
那這樣看來,豫讓的精神,和為義、為忠、為情的做法,不是更加值得我們學習嗎?
雖然,我們現在不需要那樣,做出為朋友之情、之義、之忠犧牲自己的大事,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時,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和朋友相處時,我們要真心相待,不欺騙;在朋友有困難時,我們要義無反顧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難同當;在我們有快樂,記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雖然不可說是為大義,但也是小義,也是一種義,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時刻義字當頭,多做義事,又何不為君子之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