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把本來很平常很溫馨的孝順變得毛骨悚然了,以至于給少年魯迅的心理留下的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種虛假的、拔高的、沒有人性的說教可以休矣,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guān)《二十四孝圖》讀書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孝是什么?孝是寬容:寬容老人總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爛";寬容老人的嘮叨;寬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報答:是母親節(jié)的一束康乃馨;是父親生日時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湯喂藥。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聽取老人的話;耐心向老人解釋做工作;耐心說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騙: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訴老人只花了幾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給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
閑暇之余,翻閱朋友的空間時偶然看見《二十四孝圖》這本書,看后感受頗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huán)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
縱觀《二十四孝圖》這本書,孝子們有為父母舍利的,有為父母舍身的,有為父母舍妻子、兒女的,可以說無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舍身、舍心,完全是無我的盡孝。
吳猛《恣蚊飽血》,王祥《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丁蘭《刻木事親》,郭巨《埋兒奉母》 …… 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guān)心、發(fā)自內(nèi)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僅要養(yǎng)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養(yǎng)父母之心、養(yǎng)父母之志。一個孝子該如何行孝呢?孔子從居、養(yǎng)、病、喪、葬、祭五個方面告訴我們具體的`做法。
品讀完《二十四孝圖》后,我不禁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感慨:“孝”,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從古到今,關(guān)于孝的感人事跡一直發(fā)生,件件都令我們深受震撼。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黃香,他在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黃香對父親就更加孝順、關(guān)愛了。嚴冬時,黃香就在父親睡覺之前先鉆進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熱,為的是讓父親能溫暖舒適的睡個好覺;酷暑時,黃香就用扇子將枕席扇涼,為了讓父親睡的涼快,自己不惜累的滿頭大汗。親朋鄰居知道后,都稱贊黃香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黃香長大后,當上了大官,但他體恤百姓,孝順父母,百姓們都頌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曾有一個感動了全中國的故事,它讓天下的母親收獲慰藉。
“孝”是華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恪守的人生準則?!缎⒔?jīng)》上說:“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親人,那么他必定會以同樣的心態(tài)去對待別人。
《二十四孝圖》圖文并茂,非常感人。我發(fā)現(xiàn),百事孝為先,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動天、親嘗湯藥、嚙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彩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傭供母、懷橘遺親、為母埋兒、扇枕溫衾、拾蕭異器、涌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耽臥冰求鯉、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其中,我最喜歡刻木事親,意思是: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南(今河南黃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jīng)常思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見面,從不懈擔久之,其妻子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雖然這篇文章里木頭人的手指會流血不現(xiàn)實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順。現(xiàn)在有很多人特別是我們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該怎么樣,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這要那,達不到要求就發(fā)脾氣,有時對父母和長輩說話、行為很不禮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對”孝順”二字沒有做好。讀了這本書,我以后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吧!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作品對{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fù)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fā)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chǎn)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yǎng)母親,對母極孝。后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yǎng)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yǎng)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fù)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糧食好供養(yǎng)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此拼笮?,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jié)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 ; '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 ; '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yīng)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wèi)道是可恨的
孝,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個性強調(diào)的一種,《弟子規(guī)》中,對待長輩的態(tài)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一概念,早就應(yīng)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中成為不可磨滅的一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了。
文中說,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后,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下了,其實我覺的,做孝子不必須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著,只要打心眼里替母親著想,替父親著想,不讓他們?yōu)樽约翰傩?,在家?wù)上替他們分擔一些,也是一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么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一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你說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鯉魚,你說:“好,我要做一個孝子,臥冰求鯉去!”(lz13)行的通嗎?此刻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jié)一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臥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說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說,此刻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干嗎要那么費勁去求鯉魚呢?
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證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溫馨,向一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么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加的溫馨、幸福。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作文5篇相關(guān)文章:
★ 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