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了,這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jié)日,是紀念屈原的日子。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寫一篇關于端午節(jié)的作文呢?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jié)在中國可以算是一個盛大的民間節(jié)日,粽子、茶葉蛋、插艾草等都是端午節(jié)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jié)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jié)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xiàn)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后母親將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nèi),涼了以后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jié)前夕,家家將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jié)早晨,起床后,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后一直帶著,據(jù)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里,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jié)是快樂的,節(jié)日的氣氛也比現(xiàn)在濃。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端午、雙午、午、夏節(jié)。雖然名字不同,但人們在節(jié)日周圍的習俗是一樣的。端午節(jié)是我國兩千多年的古老習俗。每天家家戶戶掛鐘馗像,掛艾菖蒲,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游百病,背香包。
在我的記憶中,端午節(jié)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節(jié),媽媽總會買好多的粽葉,用水泡著,洗干凈后碼好。粽子的餡一般就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后在媽媽的一陣忙碌之后,我就可以吃上各種口味香噴噴的粽子,有甜的,有咸的,好吃極了。
讀了很多關于端午節(jié)的課外書后,我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公元前三百四十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讓魚蝦損壞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江祭奠。后來,為了保護并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又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我的家鄉(xiāng)沒有賽龍舟,但在南方每年都會有這樣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xiàn):在各種江河湖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shù)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艷隨風飄揚,小伙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著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fā),大家齊心協(xié)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端午節(jié)有許多習俗。每年端午節(jié),人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孩子的脖子、手腕或腳踝上,稱為長命百歲。每個房子應該有五個末端;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龍舟花。南方端午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和黃豆粽子、雄黃酒。不分南北,這一天要用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戴上五顏六色的香袋。每年端午節(jié),人們都會打掃房間,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以殺死毒蟲,防止它們滋生。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度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我最喜歡過的節(jié)日,莫過于是端午節(jié)了。這一天,爸爸媽媽都會早早起來給我包香噴噴的粽子。他們會采來荷葉,把糯米洗干凈,把各種材料如糖、棗、肉等準備好,做成餡;然后用荷葉把粽子包起來,用繩緊緊地捆住;最后放到鍋里蒸。美味的粽子就是這樣做出來的。粽子分為素粽子和肉粽子,最常見的`就是糯米粽子。對于這兩種粽子,我都比較喜歡,但更偏愛肉粽子。它多汁、美味可口、入口則化、油而不膩,還有一股荷葉的清香,實在是太好吃了。每到這時,媽媽總是指指我:“你這個小饞蟲!”
端午節(jié)展示了我國豐富的文化,也給我家?guī)砹嗽S多歡樂,我愛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是我國兩千多年的古老習俗。每天家家戶戶掛鐘馗像,掛艾菖蒲,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游百病,背香包。
回到家里,奶奶也正在忙著包粽子,我放下書包,就去問奶奶怎么包粽子呢?奶奶說:你先拿來兩片粽葉,做成漏斗形,再把米放到兩片葉子里去。然后把一點肉放進去包好,最后,把粽子放在鍋上,過了一會兒,就熟了,吃起來又香又甜。我照著奶奶的話做了起來,我做了一個又一個。該放在鍋上煮了,過了一會兒,粽子果然煮熟了。吃起來很香很甜。
我明年端午節(jié)還包粽子,更想吃到比這次更香的粽子。
中國有許多傳統(tǒng)文化,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jié)。
今天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在這一天人們要包粽子,吃粽子,劃龍舟,而這一天也是為了紀念屈原。
說到粽子,我還有一個故事,在兩千多年以前,也是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屈原抱石投江,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家家戶戶包粽子,來到江邊把粽子都扔進了江里,用這種方法來保護屈原的尸體。
粽子分為兩種,有圓筒形的.叫竹筒粽,一種是三角形的叫竹葉粽。家人還給孩子戴五絲線,頭上畫“王”字,在家門上插艾草……端午節(jié)的風俗還真不少。
我愛端午節(jié)!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這時,人們自然會想到賽龍舟、吃粽子,也會想到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只不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土人情。
今天,我就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奶奶家過端午節(jié)。到了奶奶家里,經(jīng)過一番準備,我們就去包粽子了。爸爸教我包粽子,開始我不太會,在爸爸的指導下漸漸地熟練起來,我包的粽子一個比一個更好了。
包完粽子之后,奶奶把粽子一個一個的放進了鍋里煮。過了兩小時,奶奶把燒熟的各種各樣的'粽子搬上了飯桌,請我們品嘗。有甜甜的紅豆粽子;香噴噴的肉粽子,我吃了一個又一個。在吃粽子的時候,我問爸爸為什么吃粽子,爸爸說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一位愛國詩人屈原。
通過包粽子、吃粽子,我明白了端午節(jié)的來歷,也和爸爸媽媽一起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在這一天,人們懸掛菖蒲、苦艾、苦艾葉、萬花、當歸和雄黃酒來辟邪。還有必不可少的活動:賽龍舟和吃粽子。據(jù)說這些活動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吃著粽子,背著《離騷》,我又了。屈原跳下了河,百姓們紛紛不由自主的,個拿著粽子,劃著船,把粽子撒到汨羅江的各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對滿腔熱忱的愛國詩人是的'尊敬??!
吃完粽子,搬一張小凳子,坐在外面,黑夜籠罩著[來源]天空,一絲光輝,黑夜也對屈原的死而感到惋惜;月亮的安詳,它凝視著汨羅江,江面被照亮了,月亮也在屈原的尸體。星星的頑皮,今夜,它,它也在為屈原默哀。久久的望著星星,屈原模樣的了他跳下汨羅江的壯烈身影!
端午節(jié)是中國兩千多年的習俗。中國人為什么要過端午節(jié)?這里有很多傳說。最著名的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據(jù)說,古代中國人民不能忍受屈原的死,許多人劃船去救他。他們勇往直前,害怕落后。追趕時已無跡可尋,洞庭湖為紀念賽龍舟的起源,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用龍舟驅散河里的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一大清早,爸爸就開著他心愛的車帶著媽媽、姐姐和我一起向奶奶家出發(fā),我們來到了奶奶家就開始包粽子,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先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攤開擺在手上,然后把葉子的大頭疊成了個漏斗形,接著用勺子把糯米和泡好的紅棗放進去,再用勺背把壓緊一點,最后用繩子把粽子綁住,一個粽子就這樣包好了。
吃完香氣撲鼻的粽子,又開始津津又味地看電視上的賽龍舟,只見一隊隊龍像離弦之箭一樣飛了出去,最終第一組取得了勝利。
今年的端午書,我不僅吃了自己包的粽子,還看到了賽龍舟,非常開心,不知道明年的端午會發(fā)生怎樣的事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像天上無數(shù)的星星,包括春節(jié)、中秋節(jié)和端午節(jié)?,F(xiàn)在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端午節(jié)。
傳說楚國皇帝是個昏君,只在乎吃喝玩樂,可是屈原說無效就投河自盡了。當他扔進河里時,他仍然拿著一塊巨大的石頭,因為他曾經(jīng)掉進河里,現(xiàn)在起不來了。
屈原投河后,海峽兩岸的人劃著龍舟來救屈原。人們搜遍了江都,還是找不到屈原的`尸體。在這個緊張而危險的時刻,一個普通人突然站出來。他說我們擺脫不了屈原。不要緊張。我們可以扔掉魚蝦喜歡吃的東西,比如粽子,雄黃酒,雞蛋,去河邊。
從那以后,人們就把這一天視為端午節(jié)。當人們到達端午節(jié)時,他們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等。
時間過得很慢,傳統(tǒng)文化也慢慢傳承下來。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節(jié)日——端午節(jié)。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據(jù)傳說,它起源于古代,楚人因為不忍心把屈原扔進河里而死,許多人劃船去追屈原并救他。他們爭先恐后地奔向洞庭湖,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后來,為了紀念屈原,人們每天在五月初五劃龍舟,驅散河里的魚,以免吃掉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在春秋時期,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燒熟,稱“筒粽”。隨著時代的變化,現(xiàn)在只要每到五月初五,就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加繁多,在中國盛行不衰。
端午家家插艾草;大人用綢布將朱砂、雄黃和香火包在一起,用彩色的絲線編成一根繩子做成粽子袋的形狀,佩戴在孩子的胸前,寓意避邪防邪,保平安。很有趣,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