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如何寫育兒心得體會

| 麗麗21147

  挫折教育的核心是父母的愛與支持,通過父母愛的包容、陪伴以及支持和引導,帶孩子走出挫折的過程,其實就是抗挫折能力的形成。而打罵嘲諷或者袖手旁觀是達到效果的。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guī)碛齼盒牡茫M麑δ阌兴鶐椭?

  育兒心得1

  別光盯著“玩不玩手機”,比這更重要的是安全意識

  每年都有父母玩手機時孩子傷亡的事件,再加上媒體的渲染,讓有的家長感覺手機好像洪水猛獸,而我們的生活早已離不開手機,真的又愛又恨啊。

  你會在帶孩子的時候玩手機嗎?今天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個調(diào)查,在參與的人中,有將近一半選擇了“會”,而那些選擇“不會”的,我想也未必能做到完全不玩手機,有的人甚至說,“我知道帶孩子時玩手機不好,可我就是控制不了”。尤其是全職帶孩子的家長,手機是唯一跟外界社會溝通的工具,還有給萌娃拍照拍視頻,發(fā)朋友圈曬娃,沒有了手機,覺得自己好像進入老年人階段。

  作為一個媽媽,我的許多育兒知識來自于網(wǎng)上學習,包括嬰兒護理、孩子培養(yǎng)、輔食制作等,在帶孩子過程中,遇到問題到網(wǎng)上的育兒社區(qū)或APP發(fā)帖子尋求解決辦法,到寶媽群里交流心得和經(jīng)驗,也很難避免看手機。

  看到同事和其他的爸媽也有人帶著孩子玩手機,有的是爸媽玩手機,孩子在一邊玩,有的是爸媽帶著孩子一起玩,相對而言,爸爸帶孩子玩手機的時候要多。我曾見過一位爸爸帶孩子看病,排隊的一個多小時都在玩手機游戲,孩子也搶著要玩,急了訓斥孩子一頓,手機一時不離手。我想這位爸爸一定不是因為擔心孩子玩手機近視,而是自己沉迷在游戲中,給孩子看完病,他也看病,醫(yī)生跟他說病情,他還不時看一眼手機,直到醫(yī)生不說話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很過分。

  手機本身并沒有好壞,我們的生活也不可能完全隔絕手機,怎么使用它會帶來不同的影響。若把手機當工具,自然帶來便捷,當成玩具,自然消耗時間和感情。人們都說帶孩子玩手機不好,把許多安全事故都算在手機上面,其實家長不必過于自責,我們能做的是做好控制和平衡——

  1、 減少玩手機的時間和頻次。

  事實上,帶孩子時不看手機,并不會影響什么,重要的事情網(wǎng)絡(luò)上無法聯(lián)系時自然會通過其他方式聯(lián)絡(luò)。所以,在帶孩子時可以有意識的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和頻次。

  2、帶孩子時看手機一定要看環(huán)境。

  如果環(huán)境需要大人專心看護孩子,就千萬不要看手機,看手機時瞬間疏忽,就可能把孩子置于危險之中。在游泳池有個視頻,孩子在母親身后苦苦掙扎5分鐘,媽媽背對著孩子一直看手機,身邊的人也沒覺得“男孩在嬉水”(溺水的孩子會給人一種在水中踩水嬉水的錯覺,孩子溺水是不可能呼救的),最后導致孩子溺水而亡。至于結(jié)果我不敢想象,先不說家人能不能原諒她,她可能自己這關(guān)都過不了。在游泳池這種類似公共場合家長需專心看護好孩子,不玩手機。更不能寄希望別人,心理覺得孩子呼救旁邊的人怎么會不理睬。安全這根弦不能松,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

  3、和孩子一起看手機時要給孩子講解,增加互動。

  孩子雖然會被手機上的動畫片和視頻吸引,但并不能完全理解看到的內(nèi)容,家長可以在看的時候給孩子講解,避免孩子混淆劇情和現(xiàn)實。

  當然,帶孩子時,最好是不玩手機,放下手機才能用心陪伴孩子,而陪孩子玩耍,在玩中培養(yǎng)孩子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同時也使親子關(guān)系更加親密。

  上個月在山東某海灘喪命的北京雙胞胎小姐妹引起輿論一片嘩然,多數(shù)人抨擊朋友圈,直指“真兇”手機,還有人借此普及離岸流,但此事過去一個月,網(wǎng)上早風平浪靜。盡管每年都有孩子喪命海灘,人們還覺得這樣的事萬中無一,我沒那么倒霉遇到,不少人還會想,以前都是這樣的,也沒見出過什么事,甚至還有人腦子里壓根就沒有這根弦。但安全意識淡薄者,出事只是早晚。

  好比闖紅燈,一次不會有事,但次數(shù)多了,出事的概率就高了??傆胁婚L眼的司機,到時候悔之莫及。不如一次都不闖也不搶紅燈,那么在這件事上出事的概率就是零。

  我親眼目睹一婦女騎著摩托車,車上一前一后載著兩個孩子。而她罔顧孩子的安全,邊開邊看手機微信。當時真為他們捏了把汗。很想停下車,提醒她。轉(zhuǎn)念一想,我這樣的想法是多余的。目這樣的媽媽,沒有安全意識,不見棺材不流淚。你提醒她,她肯定罵你“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瞎操心

  育兒心得2

  孩子,你老說父母不理解你,那你理解他們嗎?

  當嘴上說著父母不理解我,不懂我的痛苦時,是否想過父母的心情,他們會不會感覺到痛?

  有一則“小姑娘買iPhone”新聞,相信多數(shù)人看完都覺得不舒服。圖片中一個學生打扮的女孩子跟父親去買手機,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兒,但是女孩兒一定要買最貴的iPhone6,要是支付得起也沒什么。可看這兩父女的穿著,女兒的衣著普通,父親更是簡樸,看得出家里并不富裕,女孩不依不饒,現(xiàn)場逼著父親給自己買iPhone6,父親希望女兒能買支便宜點的手機,女兒不管父親的尷尬現(xiàn)場大發(fā)脾氣。此情此景激怒圍觀群眾發(fā)到了網(wǎng)上,圖片中的老父親很無奈,也很無助,癱坐在那里,最后新聞報導:父親還是買了單,買單的時候,他從兜里掏出來的錢還是帶著鋼镚兒的,看得出是攢了很久的......買了最貴的手機日子就要更緊了,但在女兒面前他還是屈服了。

  我只想知道這個女兒手里拿著iPhone6的時候,不覺得燙手嗎?還玩得下去嗎?

  看網(wǎng)友評論,很多人覺得這個小姑娘不懂事,也說自己小時候也做過這么混蛋的事情。其實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行為:買雙大牌運動鞋,買幾件時髦衣服,買手機,去旅游……現(xiàn)在大概10到20歲左右的年輕人嘴里抱怨的都是家人不理解自己,把自己變成學習機器,干涉自己的自由,總覺得家人對自己的關(guān)愛太少。

  95年之后,很多家庭結(jié)構(gòu)也都是獨生子女,家里五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給予很多關(guān)愛,物質(zhì)上十分富足。于是讓小孩覺得這是理所應(yīng)當,父母就要給自己買想要的東西,天經(jīng)地義,一旦父母不能滿足就發(fā)脾氣,扔東西,甚至離家出走。

  十幾歲,跟父母吵架的原因不外乎兩個:物質(zhì)上得不到滿足或行為上受到限制。要么不給你買時髦產(chǎn)品,要么不準你談戀愛,不然那就干涉你交朋友……還讀書的時候,很多人都沒考慮父母的經(jīng)濟能力,就是這么不懂事。

  年紀小還可原諒,但也不是絕對的任性妄為,但一切成為慣性,覺得世界都該順著你的心意來,那就不是有錢沒錢的事兒了,慘日子就不遠了。還有很多大學生畢業(yè)生,依賴父母給找工作,好不容能掙錢了,卻月光族。抱怨父母沒讓自己經(jīng)濟自由、行為自由,對自己干涉大多,不把自己當大人。

  如果真的可以要求父母給我們錢花,不限制自由,我們是不是有優(yōu)異的成績,體面的工作讓他們引以為自豪?是不是能壓抑自己變成他們眼中的乖寶寶?如若沒有,我們又有什么資本向他們提要求?父母本不欠我們什么,只是因為我們是他們的孩子,因為一份父母之愛。

  很多人心中裝滿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沒有看到自己給父母帶來的傷害,沒有看到父親或者母親轉(zhuǎn)身之后偷偷抹淚的那一瞬間,只知道父母不理解自己,不給自己想要的東西……

  只知道索取,憑什么要別人理解你?憑什么讓人尊重你?想象一下你是你的父母,能比他們做得更好嗎?所有的理解都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產(chǎn)生的。

  想要自由,想要理解,先要自尊自立,靠依附別人活著的人有什么值得被尊重的。

  育兒心得3

  你告訴孩子: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就是分享?

  父母常常會告訴孩子:要學會分享。還會要求孩子把好吃的、好玩的東西分給別的小朋友,一旦遭到孩子的反對,家長就會說孩子不懂事,小氣。

  分享這件事本身并沒錯,錯的是家長的這種行為和語言。很多人長大了還記得,小時候被父母強行“分享”掉自己的東西,當時的那種心情。很多父母為了在別的父母面前維護自己的面子,名義上讓自己的孩子學會分享,其實只是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大方,孩子很懂事,在別人的贊美中得到滿足。

  或許有的小朋友可能也認為,如果媽媽讓他把東西給別人的時候自己做到了,那媽媽會很開心,還會獎勵給他東西。那這種“分享”,它就不是實質(zhì)意義上的,他只是為了取悅媽媽而做的一種“討賞”的手段。

  我們不能指望一兩歲的孩子會自覺分享,或者理解什么是分享,那樣的話,對他們的期望太高。而且,教孩子分享,也不是讓他們把自己的玩具零食讓給別人這么簡單。在孩子學“分享”這件事上,父母防止操之過急。

  我摘抄了一段根據(jù)寶寶的年齡,不同的認知情況,他們對于分享的反應(yīng)

  0-3歲以內(nèi)的寶寶往往不能理解什么是分享,他們通常以自我為中心。

  “我在玩的東西就是我的”,或者“我想要的東西也是我的”。他們也不能從別人的角度去理解別人的心情。所以,如果強行讓這個階段的孩子把正在玩的東西給別人,他們往往不能理解,并且不喜歡這樣強行“被分享”。

  3-4歲的孩子能夠開始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如果讓孩子想一想:別人這樣對待你(比如一言不發(fā)把你正在玩的玩具拿走),你是什么心情(比如你會生氣嗎)?現(xiàn)在你這樣對待別人(比如把全部小車拿到你這邊,不讓別人碰),別人會是什么心情?在父母經(jīng)常提醒,想想別人的心情,想想你的行為對別人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他們往往能開始理解別人的想法,能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這個年齡,經(jīng)過提醒,他們也開始理解什么是“輪流”。但他們克制沖動的能力還是很差,即使他們明白一些道理,還是常常會不耐煩地等待,甚至哭鬧,這些都很正常。父母不要隨便說他們“小氣”或者“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

  4~7歲的孩子能夠理解什么是分享,經(jīng)過父母或者其他人的指點,也能理解自己的行為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

  他們也能夠理解別人和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可能不一樣。但是,經(jīng)常他們還是忍不住以自己的想法為重,看問題習慣從自我角度出發(fā)。所以,經(jīng)過提醒,他們愿意分享,學習分享的行為。不過,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發(fā)展特點,對他們的分享行為要有現(xiàn)實的期待,不能要求過高。

  “分享”是一種美德,它是自愿性的,而不是強迫性的。分享也是一種社會行為,也是一種必要的社交技能。。孩子總會長大進入社會,需要學會這樣的技能,這有助于他們和同伴交往。

  在孩子學會分享之前,父母要幫助孩子明白什么是“你的東西”,什么是“別人的東西”,什么是“我的東西”。要想讓他們學會主動分享,必須先尊重他們的決定權(quán),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東西,并且能夠?qū)ψ约旱臇|西做主。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逐步學會主動的分享。

  比如我家大部分玩具是兩個孩子共有的,但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玩具和物品,比方說她們自己的生日禮物,一些特殊的禮物。我都尊重她們的決定權(quán),讓她們自己決定要不要給姐姐或者妹妹。如果他們自己決定不分享,那就聽他們的。只有這樣,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你的東西是你的,別人要動你的東西,要得到你的同意才行”,那同樣的道理,她才能理解,別人的東西,也不能隨便拿,需要得到別人的允許。

  在孩子能夠主動分享之前,我們可以鼓勵他們交換玩具或者輪流玩。

  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如果你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問問別人愿意不愿意給你玩,或者拿著你自己喜歡的一個玩具,問別人愿不愿意和你換著玩?;蛘邌枂杽e人要不要輪流玩。這些都是在幫助孩子用語言,用思考,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他們需要學會以己度人,以及理解別人的愛好和感受,他們選擇什么玩具去說服別人來交換。這也是同理心的培養(yǎng)。他們也許會遭到拒絕,然后體味挫敗感,也可能為了達到目的,相處其他的點子。這對孩子的成長都有好處。

  可以說,分享的培養(yǎng),需要建立的同理心的培養(yǎng)基礎(chǔ)上。不培養(yǎng)同理心,只是空洞地叫孩子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就是好的,他既體會不到分享的快樂,也無法理解為什么要分享。父母強迫孩子給別人東西,這不叫分享,本質(zhì)上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培養(yǎng)孩子主動分享,也是對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孩子在分享中和別人的想法產(chǎn)生了交流,漸漸能夠理解、體諒別人的心情,也愿意給別人帶去快樂,自己也收獲了快樂。

  尊重是父母培養(yǎng)孩子獨立人格的基礎(chǔ),指出他們行為的一些后果,形成一定的同理心,以及對別人心情造成的影響,并允許孩子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最終能夠作出親社會的選擇。這才是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分享時希望他們獲得的一些能力,而并不是表面上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就算是分享了。

  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幾乎人人都在為自己考慮。當今社會的主流就是“自己的勞動成果自己享用”,隨著生活壓力不斷地增大,人們的“自私”潛意識也逐步增強,激烈的競爭也是造成人們“只顧自己”的因素,因為誰都想在高速運轉(zhuǎn)的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

  人的自私不是絕對的錯,而是一種自然本性。試想,如果連自己的生活都保障不了,哪里還有心思去為別人付出?絕大多數(shù)人由于思想局限于這種原始的自然屬性而作出看似“自私”的行為,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這也讓他們在人格上一直地平庸下去。

  網(wǎng)上也有很多的大神們,無私地分享他們的技術(shù)與知識。寶媽們分享育兒經(jīng)驗,美食達人分享烹飪技巧,買手分享薅羊毛技巧,旅行達人分享出游經(jīng)驗,通過他們的分享,我們才能打開眼界,不斷進步,生活得更美好。然而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無私地分享是出于什么樣的心理,又有沒有心懷一絲感恩呢?我很敬佩那些大神,除了他們知識淵博,更多的是他們愿意把他們的知識、經(jīng)驗貢獻出來。有人的說人是要和社會有能力互動的,給予社會能量越多,獲得的能量也多。這便是愛的力量吧!你越是愛這個世界,世界越讓你感到幸福。

  擁有獨立人格的孩子,分享會讓他得到成長,擁有愛的力量,去愛這個世界,也能接受這世界給其的愛。

  育兒心得4

  家庭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前幾年社會流行說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事實上,起跑線就是我們的家庭,就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所有的一切資源:父母的智商、父母的情商、父母的日常習慣、父母的性格、父母所屬的社會階層,等等,這些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至于三歲識了多少字?六歲會不會英語?這些并不是什么起跑線,大部分不過是焦慮且無知的父母的虛榮心罷了。其次,起跑線只是所謂成功的一個條件,還有很多因素,例如社會,環(huán)境,擇業(yè),機遇對人生也會有影響。如果非要給人生定個輸贏,在人生的這場馬拉松中,最寶貴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父母的習慣就是我們的習慣,父母的性格就是我們的性格。

  因此父母到達的高度才是孩子的起點。如果父母想要孩子超越自己,那么需要先達到一個高度。人人都想跨階層,被心中的那個上層接受。除了可以看得見的努力,拼的最核心的要素是習慣。

  撫養(yǎng)方式、教養(yǎng)方式,是會遺傳的。其實,性格也是,行為習慣更是。只不過,行為習慣絕大部分的決定因素不是基因,但勝似基因的強效力。

  習慣是從出生習得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是什么時候有了自主意識?大概是初中、高中時期,甚至大學畢業(yè),才對社會階層有了初步認識。而有些早熟的人,應(yīng)該從小學高年級就有了自主意識,一路不斷積累能力,所以能走在同伴前端。而多數(shù)的人上了大學后,真正放飛了自我,喪失了目標,逃課掛科、天天網(wǎng)聊、游戲、追趕時尚潮流,四年下來還能改變嗎?而做事的方法論,基本是靠一路遇到的名師、卓越同類所指引習得的,你有沒有呢?那么社交能力呢?那么需要很多年很多年、很多很多習慣和毅力積累起來的文化資本呢?那么經(jīng)濟資本呢?

  更可怕的是,這些因素之間都是連鎖效應(yīng),都是!所有因素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最可怕的是窮人、社會底層的人,還習得了一些相對來說對跨越社會階層更不利的品質(zhì):自卑,懶惰,無趣,短視,暴戾,散漫,輕易放棄,保守等。

  很多父母對我以上說的話早就了然于心,努力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但優(yōu)秀的家庭教育不僅僅是省吃儉用,報最好的培訓班;拼命掙錢,買學區(qū)房;低三下四找關(guān)系,想讓孩子入讀好學校,也不是在主流的功利教育現(xiàn)實面前,大喊還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抵制應(yīng)試教育。因為我們既不是不玩高考的上層,也不是放棄高考的底層,我們是焦慮的中層,是社會上最焦慮那一群人。

  面對各種教育洪流,父母最該做的不是想對策、占些小便宜、走捷徑,而是先要穩(wěn)定自己的內(nèi)心。

  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說了一句話,我表示贊同。每個孩子都在成長,前提是你是否“看見了”。當我們擁有成長型思維,就會看見。愛是深深的看見,看見他的努力,看見他的進步,看見他的不安,看見他的渴望,并接納他的不足。有多少孩子是在完成著父母的心愿?有多少孩子被家長強制放棄興趣愛好?用別人家的孩子鞭策著?

  當有一天孩子不再和你說話,關(guān)上心門拒絕父母的進入,那么也就真的無從了解孩子了。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欣賞孩子的優(yōu)點同時也接受他們的缺點。

  其次,就是發(fā)自內(nèi)心喜歡他的每一個老師,無論是班級科任老師,還是第二課堂老師,或是學校其他熟識的老師。父母對老師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

  然后跟同學相處融洽,學習上互相幫助,課后一起瘋玩瘋長,親密無間,他還認識很多班級之外的孩子。孩子的童年小伙伴是她一輩子最珍貴的資源和記憶。

  勵志專家卡耐基說:成功15%靠專業(yè)技能,85%靠人際交往與溝通。良師益友是他在格校收獲的無比重要的財富,是那85%的內(nèi)容之一。

  那85%的內(nèi)容其實就是教育家常講的“人格”,而人格是什么呢?人格是人的一種行為傾向,一種穩(wěn)定的行為模式。

  用直觀的衡量指標評估一下孩子的人格養(yǎng)成程度:是自信還是自卑?是友善還是冷漠?是有責任感還是沒責任感的?是善于自我管理的還是生活雜亂的?是有抗挫折能力還是脆弱不堪?然后著重培養(yǎng)。

  引導孩子興趣廣泛化,并堅持下去。運動、閱讀、旅行、釣魚、書法、舞蹈、音樂、繪畫,只要孩子走心,不要成人的眼光定標準。帶6歲女兒學國畫的時候,常聽到家長批評孩子畫的不好,和老師要求的不一樣,甚至私下指導孩子。我勸家長多鼓勵,讓孩子堅持下去。因為開始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后來女兒把畫給我看時,我會換一種眼光看她的畫,而不是“像不像””“美不美”。孩子漸漸喜歡上國畫課,還對我說,老師無論她們畫成什么樣都夸獎她們,還為她們的畫拍照。她喜歡這個老師,還一起感悟人生認識了新朋友。后來我觀察過一個暑期下來,原本30人超員的國畫班,只剩下一半了。朝三暮四是孩子的本性,但堅持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一項美好的品德。

  我同樣不認同成績無用論,因為當今社會成績很重要,但絕對不是唯一,社會才是檢驗一個人的最終標準。18年學崖生活過了很多關(guān)的考試,為何沒有人教過我們,該怎樣去面對生活、婚姻這樣重要的難題?人格完善的孩子自帶光芒,這樣的難題不攻自破。

  幼年的竹開始四年的時間僅僅長三厘米,可從第五年開始,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僅僅六周的時間就長到了十五米。因為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將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shù)百平米,才有后來的瘋長。

  小學階段,就是讓孩子的根在土壤里廣泛延伸,厚積薄發(fā)是客觀規(guī)律。先見森林再見樹木,等體驗足夠,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了,就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lǐng)域深耕,持續(xù)性努力,一定會有所成就。

  在這里說的觀點只代表我自己,不是什么普世價值,如果能得到您的認同,我很高興。

  育兒心得5

  關(guān)于孩子小學教育的思考

  又到了一年一度開學前的思考之時了,我從兒子三年級開始,利用暑假的最后階段開始反思很多東西,也為了新的學年定下一個基調(diào)和一個大體的思路,三年級,四年級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過我的思考和自我定位很好的完成和解決了孩子的一些問題。

  三年級的思考,讓我把重點放到了解決孩子上課聽講上,我們建立了我們的課堂記錄,成功地讓孩子學會了聽課。四年級的思考讓我們有了一個計劃性,堅持性,我們的計劃表,堅持每天讀,日積月累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效果。

  五年級即將開始了,我要讓自己靜下心來,通過幾天的思考,把一個學年的學習的根本線路屢清楚。

  最近,隨著開學的臨近,很多事情,包括外界的壓力,朋友的孩子上了初中,各種小升初,初中的反饋,不禁讓我自己開始煩躁不安起來,其實我本該最不擔心或者焦躁此事的,但是心還是情不自禁的焦慮不安,隨著中高考的改革,讓我們不得不開始未雨綢繆,開始想很多東西,所以我把五年級的定位為能力培養(yǎng)和訓練。

  綜合分析了兒子的情況,感覺兒子偏理科,顯然,數(shù)學等理科學科,我可能不會花費太多力氣,打算五年級開始慢慢的滲透一點點奧數(shù)的東西,這個交給老公。

  外語方面,我們五年級的重點放到聽、說,讀上,盡量聽力還是要打開耳朵,閱讀量的跟進,目前開始逐步堅持做了一些嘗試,比如蛋糕英語,100天的堅持,我們43天,一天沒有落,這個兒子已經(jīng)形成了習慣,而且他可以看懂,這樣算下來,100天,我們大概可以看到90多個繪本,還是不錯的,而且單詞也會通過游戲的形式慢慢的形成一種記憶和一種感覺。所以這是第一個堅持。

  第二個堅持,我們打算典范英語和牛津樹的一個堅持,這個需要我們每天做點記錄和有一個過程。我需要做個形式化的東西好讓孩子有興趣去堅持,這個我們有可能延續(xù)之前的計劃表的方式,或者看看有沒有其他什么形式,這個打算每天做起來。

  第三,課本的外語,落實課本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第四,跟著網(wǎng)校繼續(xù)學習新概念,既然開了頭,就堅持下去,中教加外教足以滿足我們一周的學習(yiQIg.cOm)。

  語文:

  最重要的,是我打算在五年級有所突破的是兒子的語文、歷史方面,這個任務(wù)相當艱巨,因為對于兒子來說他之前雖然有接觸,但是真的知之甚少,所以,這項內(nèi)容將是我的一個重點籌劃的部分,會貫穿一學年的學習,語文的學習我打算分成:

  基礎(chǔ)字詞:將繼續(xù)延續(xù)上學期日積月累聽寫法,完成學校的字詞方面的內(nèi)容。

  成語,打算每天一個成語的積累,這個積累會把成語的出處,意思等都融匯貫通?,F(xiàn)在資源特別特別多,我可以找到很多資源滿足我們的積累

  古詩:講每天記憶一首,想弄懂意思,就是弄懂了背景,含義,從淺到深,現(xiàn)在這方面的資源也特別特別多,而且很多古詩講解非常有意思

  文學,打算屢著一個線做些事情,比如按照朝代,開始屢,具體的方式方法我還在思考。

  歷史,打算以聽為主,現(xiàn)在這方面的資源更是多的不知道有多少,所以足夠我們學習的。

  通過自己的一個思考,大體方向有了下面就要思考細節(jié)了,我需要時間在琢磨琢磨


2020如何寫育兒心得體會相關(guān)文章:

1.育兒心得體會

2.疫情作文

3.2020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心得體會1000字范文5篇

4.2020疫情期間學習心得以及感悟3篇

5.2020黨員干部關(guān)于抗擊疫情的心得體會5篇精選

6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