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自己總認為哲學很深奧,很遙遠,甚至認為一定接觸不到哲學。然而,讀了《中國哲學簡史》后,不得不驚嘆,馮友蘭先生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哲學簡史》,作者馮友蘭。我對哲學沒興趣,我原以為我不懂哲學??赐赀@本簡史后,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里面的東西80%的我都略懂。文中提到的孔子、老子、墨子、佛教、道教、儒家這些我其實也都讀過一些東西。莊子的《逍遙游》、《大學》提出的在明明德這些有時候我還會拿來反復抄寫,可我怎么從來沒有把它們和哲學聯(lián)系起來?我想是從來沒有系統(tǒng)的上過哲學方面課程的原因吧。也許還是自己對這個沒有興趣,從來沒有去理清楚基本的概念。
這本簡史對初入哲學的人是很有幫助的。對我這種似懂非懂的人也是很有幫助的。但終究我是興趣不大,總的來說快速閱讀了一遍,里面的內(nèi)容初步梳理了一下,也給類似于我這樣的人提個醒,理個大綱。
我大學同學小燕說:所謂哲學,不過是吃飽了的文人的胡思亂想,自以為是,正過來反過來,好像都有道理,其實沒道理。我是不懂的。
小燕說的挺好的也挺對的。她甚至說她最近對孫子兵法有了新的見解,所謂36計其實個個是陰招。小燕說的真的挺好的。為她開心。
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讀到博士,我也常常自詡讀了很多書,卻唯獨對哲學類興趣不大,不甚研究。當我讀完這本簡史之后,我立刻就很清楚的認識到這本書的知識比我教學生的《建筑環(huán)境學》《燃氣供應》課程更有價值。遠~遠~遠~遠超過了我教授的課程的價值。當你對哲學有興趣的時候,恭喜你!這說明你基本上已經(jīng)超越了柴米油鹽、一地雞毛、雞飛狗跳的普通市民生活的層次,你已經(jīng)開始對人生進行反思,也就是超越了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進入了道德境界,這時候的人在精神上會獲得更多的滿足,人生會變得更加有意義。
哲學是對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我們的老子、孟子、孔子等圣人們包括西方的一些哲學大師們已經(jīng)對這些東西反思的很透徹了。他們的哲學思想其實,其實我們也都懂。比如佛說:誰傷害了你,誰來渡你。再比如佛又說:放下,你就贏了。但真正做到就太難了。這使我想起了前幾年一個女同事跳樓自殺。她也讀到博士,我想這些哲學的東西她應該都懂。為什么做不到?因為我們都是凡人。只能說可能她懂得,但還沒悟到吧。
我又想到了在重慶讀研究生時的一個政治老師,他原本和我一個專業(yè),后來是自己對哲學方面的東西非常有興趣,然后就轉去搞這些了。讀后感他給我們上課的情形我至今仍有印象,先是操著川普講,后來對我們說不行他必須有川話講,否則他覺得講的不透徹。然后他就在講臺前用四川話呱里呱啦地講的神采飛揚,你可以感受到他眼里放出的光。雖然其實我對他講的也不怎么感興趣。但現(xiàn)在想起來他能與哲學打交道且樂在其中,真心為他高興。
書中提到周敦頤的《宇宙發(fā)生論》,我就在想這個名字為什么這么熟悉。查了資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愛蓮說》的周敦頤。一般來說哲學家就是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所以有遠大抱負之人宜早接觸哲學,學校也應盡早開設關于哲學的基本課程,這樣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機幫助其樹立遠大的志向,幫助其學習治道之法,利于國家人才的培養(yǎng)。
關于馮友蘭,有聞其名。讀完此書后查閱了其簡介,方知乃河南南陽人士(1895-1990),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佩服之至。
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個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qū)。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jīng)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時候,爸爸也推薦了這本書給我。當時很不了解,覺得這本書很枯燥很乏味??赡墁F(xiàn)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xiàn)實的強烈沖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nèi)心的安寧。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實上已經(jīng)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边@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教學中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學生時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學。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在其中我們也可以學會
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凈化。也讓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學。雖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讓我受益匪淺。
既然是讀書心得,那么第一個繞不開的問題便是,什么是哲學?
馮先生在書中給了定義。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乃是知識的一個分支,在它的發(fā)展過程中,最終成為「對于什么不是知識的知識」,即「不知之知」。它是人們對于自己思考的思考。
之所以說哲學不是知識是因為,知識指的大多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了解,是一個形而下的、具象的門類。但又說哲學是知識的一門分類,只因哲學的起源并沒有脫離這個具象的世界。整個過程像極了一個同心圓:人們從了解自己的行為出發(fā),辨析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再由對物理世界的認知,推廣到抽象的形而上的世界,并最終擴散到對我們甚至無法想象的世界的思考。
哲學有什么用?
對于哲學是什么有一個籠統(tǒng)的印象之后,難免會問,那學這個有什么用呢?
這個問題在書中也有著清楚的解答:無用之用。一般意義說,我們對于有用的理解是,這件事或者這個人,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而哲學的無用之用,不在于實際上解決問題,而在于讓人不再囿于這些問題的困擾,從而達到一種解脫與釋然。之所以說無用,是因為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讀后感.貧困交加,生離死別,這些依然如故;之所以說有用,是因為這些現(xiàn)狀不再是問題,人會變得安貧樂道,坦然面對人生的不完美。
這也大概讓我明白了,李玫瑾教授所說,「更高層次的理解」。于我,哲學最大的意義便是一種慰藉了。常言道,不如意事常89,能與人言無二三,精神慰藉一直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從遠古的巫術,圖騰崇拜,到各大宗教的興起,都是人類對精神慰藉的渴望在作祟。
現(xiàn)代社會中,科學的興盛推翻了很多宗教對于生命和宇宙起源的解釋,的確在根基上動搖了它們的權威性和合理性??蓲侀_科學層面的解釋,宗教在哲學探索層面取得的輝煌,不亞于科學在自然領域的成就。從慰藉的角度來看,哲學也可以被當作是「現(xiàn)代宗教」的一種。
在大多數(shù)哲學體系中,至少是儒釋道,相通的一條便是圣賢所做的事情和常人所做的事情并無二致,真正有區(qū)別的便是做事人的心與悟,正如馮先生所寫:
尋常人在蒙昧的狀態(tài)中做事,圣人則是在完全自覺的狀態(tài)中做事。
于我而言,望能常持對所做事物的思辨和摸索,究其根源,而不再「無明」。
曾聽過這么一句話,至今仍覺得妙不可言——“文學是用于通情的,史學是用于明故的,哲學是用于達理的?!?/p>
寫史易,寫簡史難。一部《中國哲學簡史》,那就是一種成竹在胸的從容不迫,一本小小的冊子后面有馮友蘭先生多少年的學問和人生經(jīng)驗墊底。本書不枯燥,不高深,細細品味,心中那幾分迷茫漸漸撥開了云霧,透出了些許的曙光,平添了幾分理智。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前面說過的“哲學達理”。
這本書的最后,馮友蘭先生將人生的境界劃分為了四個階段: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從其解釋的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哲理,給人以無窮的人生啟示,對于人的修身養(yǎng)性、達理明智有著積極的啟發(fā)。雖然不能說讀了此書就可以將個人的人生境界提高到“天地境界”,但是,當沉浸于此書時,恍惚間有時似乎覺得自己已經(jīng)達到了天地境界了?!盁o所為而為”、“無為而無不為”、“太一”、“在形象之外”,所有的一切都縈繞腦海中。
王國維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這么一段話:“余知真理,而余又愛其謬誤偉大之形而上學、高嚴之倫理學與純粹之美學?!蓖鯂S先生是在研究古代文獻之后的感悟,與此相同的,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也是以古代文獻為基礎的。對于這本書,喜歡思索人生的,喜歡禪、道、儒家道理的,可以作為哲學來研究,并有所收獲。對于那些累于哲學之人,本書也可以當做文學作品來品讀。本書語言簡潔而不失生動,更為重要的是,書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因而完全可以當成一部研究文化史實的書來讀。
同時,這本書在相關的中國哲學命題上還同西方哲學的相關之處進行了聯(lián)系和比較。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就對這本書沒有產(chǎn)生好感,而老師也說這本書是要“啃”讀的,然而這樣的書完全不對我的口味。改變是從某些同學的摘錄開始的,或許只是對其中的部分內(nèi)容開始感興趣,也沒有想把這本書的每個字都研究透,但我還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們開講。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東西:積極入世?!胺e極入世”倡導“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個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人生最高道德標準,從而打造了整個民族的強健精神支柱和充滿浩然正氣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構建了全民族的道德體系,加上儒家“德治愛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親”的倫理文化、“文質(zhì)彬彬”的禮樂文化,“遠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滲透在中國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一直是中華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寶貴精神財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對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張的“無為”。一開始認為“無為”是無所作為,讀過書的相關部分后大致了解到,無為是指經(jīng)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以我的理解,簡單來說就是要做好屬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夠了,也算是簡單地實現(xiàn)了“無為”的意義。
我最欣賞的是:“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還想說一個比較傳奇的人物——王守仁。這個人明顯是精通哲學的,而且可能是哲學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時還是心學 的集大成者。“心學”的觀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開始,有人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沒有發(fā)現(xiàn),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chǎn)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著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貶后他父親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彪S后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qū)。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jù)風俗開化教導當?shù)厝耍艿矫癖姁鄞?。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達的是,關于哲學,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別人所想的觀念,真正的悟道還是得通過自己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