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對三毛疏于了解,只聽說過她的灑脫與執(zhí)著,于是我懷著興奮的心情翻開了《撒哈拉的故事》,品味她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生活。
雖然在這本書中更多的是簡單平實的語言,卻能夠把奇異的沙漠和浪漫的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真可以說讀起來令人舒暢,放下時讓人為之震撼。
初讀伴著輕松的心情,《沙漠中的飯店》、《懸壺濟(jì)世》、《沙漠觀浴記》等展現(xiàn)了在沙漠生活的趣味,也使我覺得荒涼的大漠別有一番風(fēng)情。到了《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死果》,漸漸暴露出來的是沙漠的殘酷,我一度放下了書,不愿再去感受三毛那艱苦的日子。再次拿起它,讀了《沙巴軍曹》、《啞奴》等又令我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
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三毛的善良。她在《芳鄰》中寫到了和撒哈拉威人做鄰居的經(jīng)歷,他們總是來要千奇百怪的東西,又偷吃天臺上的水。不過,三毛并不氣惱,反而感謝這些鄰居讓她沙漠的日子變得五光十色。在《啞奴》中,三毛不顧當(dāng)?shù)厝说膭窀婧蛦∨患胰顺蔀榱撕门笥?,一直無私地接濟(jì)他們,卻在羞愧自己無法幫他們脫離奴隸的生活。同時,窮得連身體都不屬于自己的啞奴全力的回報,也令我動容。
我最難以想象的是三毛的勇氣和對于生活的熱忱。正是她的勇敢和熱情,即使遠(yuǎn)離繁華的大都市,置身沙漠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她也能把與荷西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在《素人漁夫》中,三毛荷西迫于生計,開車到很遠(yuǎn)處抓魚來賣。盡管非常累,到最后反而賠了錢,兩個人還是去飯店開開心心地大吃了一頓。正像三毛所說的那樣,她愛上了“這片大漠詩意的蒼涼”。
一直對三毛懷有一份獨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羨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灑脫不羈,愛她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一直尋求自然與單純,從臺北到德國,從撒哈拉到美利堅,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個傳奇。
對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鐘愛的,如果一定要選擇,那還是會選擇撒哈拉的故事。如一朵艷紅在沙漠里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么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發(fā)和遮擋于后的眼神,有著生命最亮眼的光芒。這段故事記敘著她與荷西的幸福,記錄著瑣碎的煩惱、憂愁、快樂。同時也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沙漠風(fēng)情。三毛說她第一次見著撒哈拉,像見到久違的故鄉(xiāng)。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也心存了各種風(fēng)情。但還有比沙漠更適合安頓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嗎?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著之物,安定流浪聽?wèi){風(fēng)停風(fēng)起。而沙漠收容他們——還有三毛,一并攬入它的懷抱。
我想曾經(jīng)甚至是現(xiàn)在,有很多人因為《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沙漠,開始對流浪產(chǎn)生憧憬。從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遙遠(yuǎn)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可是在現(xiàn)實中我們不曾想象過一個現(xiàn)代人在荒涼的沙漠里會是什么樣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一定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著一時的沖動就拎著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到三毛對于沙漠的渴望是內(nèi)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tài)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可以為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制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扎著蝴蝶結(jié)的。
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人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人,和自己心愛的人遠(yuǎn)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著這么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因為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所以我們會心生羨慕。人們常說,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來都是質(zhì)樸,感人。閱讀她的書,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談,而不是在讀她的書,就像別后的友人在向你訴說著她遠(yuǎn)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飾??吹臅r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
講真,三毛的書我只看過《撒哈拉的故事》,而且還是前段時間看完的。說來既尷尬又慚愧!看完此書,發(fā)現(xiàn)散文才是最能觸動我內(nèi)心的一種文體。當(dāng)然,這本書深深吸引我的地方,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所見所聞所感。
書中大體講述的是三毛跟河西在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生活。沙漠中的“中國飯店”,獨具風(fēng)情,很受河西、河西的老板跟老板娘及朋友們的青睞!后來講的是三毛跟河西在當(dāng)?shù)亟Y(jié)婚過程中的各種起伏坎坷?;槎Y雖然沒有大操大辦,但他們依舊浪漫到令人羨慕,也證明了他們都是彼此對的人。再后來,講的是三毛懸壺濟(jì)世,目睹娃娃新娘出嫁,與河西荒山歷險劫難,觀浴,見證撒哈拉威男人對愛的執(zhí)著尋求,吐槽芳鄰的有借無還,與河西“素人捕魚”,經(jīng)歷從不相信的詛咒,風(fēng)風(fēng)火火地考駕照,白手成家,用相機或鏡子“收魂”,遇到同時心懷仇恨和愛的沙漠軍曹,用“白馬”載形形色色的搭車客,同情啞奴的悲慘遭遇,目睹那些迫切地想要民族自決的而不該逝去的生命……這般自由浪漫且轟轟烈烈的生命歷程,皆源自三毛對生活的熱愛,盡管清貧,卻也能苦中作樂……最后是三毛寫給遠(yuǎn)方的親人的一封封滿懷思念的書信,表達(dá)了她對父母的虧欠以及對自由的無限向往……
就我個人而言,理想并不是沒有,只是內(nèi)心無法說服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兒,也許我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也許是在自欺欺人……毛姆說:“一個人,每天要做三件自己不喜歡的事?!笨缮钪杏袛?shù)不盡的你不喜歡做的卻又不得不做的事?,F(xiàn)在仔細(xì)一想,原來曾經(jīng)的自己活得這么累……換個角度思考,天下之事廣博精深,不去經(jīng)歷體驗,又怎知自己喜不喜歡?
剛讀完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我感慨萬分。{撒哈拉的故事感悟}.
心中的憎恨與感動不覺油然而生,憎恨摩洛哥人的殘忍、霸道;感動沙巴軍曹,一個被仇恨啃齒了十六年的人,卻在最危急的時候,用自己的生命撲向死亡,去換取了這幾個他一向視做仇人的撒哈拉威孩子的性命。
但我最欣賞的是《芳鄰》和《啞奴》。《芳鄰》中的鄰居們多多少少有一些不可理喻。借一卷電線,借一盒火柴是經(jīng)常有的事情,若是作者不借給這些“借無止境”的鄰人們,這些傳統(tǒng)的撒哈拉威人還會板起一張臉說三毛:“你傷害了我的驕傲!”每每看到這一段話,我會笑出聲來。固執(zhí)的撒哈拉威人近乎無禮的索要,三毛依然用樂觀的語氣說她的沙漠生活“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三毛與丈夫荷西來到落后的撒哈拉,在一個幾乎沒有任何高科技通訊設(shè)備的撒哈拉沙漠,他們生活了下來,還活得有滋有味。這種樂觀的心性,讓我十分的佩服。
《啞奴》中介紹了三毛在財主家認(rèn)識了一個小奴隸后,接著結(jié)識一個啞奴。這個啞奴是小奴隸的父親,他擁有超于本地的撒哈拉威人數(shù)倍的禮貌與智慧。敲門是禮貌的三下,緩緩的有禮貌的鞠躬,對于各種知識的了解,和對于三毛的詢問,說出了“雖然我的身體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這
樣的話來。但即使是這樣,但這個啞奴還是沒有逃脫被賣掉的后果。在快被賣掉的時候,這個啞奴把三毛給他的錢和毯子給了自己的家人。這讓三毛感受到了啞奴的善良和樂觀和這一片沙漠所帶來的獨一無二的魅力。
撒哈拉,一個遙遠(yuǎn)的地方,一個炙熱的地方,一個充滿異鄉(xiāng)濃情的地方。但我卻從未踏上過這片領(lǐng)土,去一覽人間的千姿百態(tài)。但是,在三毛的指引下,我懂得了撒哈拉的一部分,在書里,看到了一個2D的撒哈拉。
也許正如她為《橄欖樹》所寫的詞一樣,帶著一顆不蜀的心靈去流浪。書中有闡述奇趣異事的,有批判戰(zhàn)爭的,還有陶醉于撒哈拉風(fēng)情的。三毛同樣像兒時一樣不按常理出牌,拋棄了繁華的城市生活,和荷西二人勇敢地來到了這片貧瘠的大沙漠。住在墳場上,住在垃圾廠對面,這習(xí)慣了;每月只有那么一點點水,同樣每月也只有荷西的那么一點工資,這習(xí)慣了;用棺材板做沙發(fā),用輪胎做座墊;這同樣習(xí)慣了,沒有什么能難得到這位眷戀沙漠的女子。正是這樣一個個散文正慢慢地編織著撒哈拉這幅大畫卷。
在她的筆下,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有細(xì)膩的描寫。一種不是用筆寫下的情感,而是用心訴說的情感,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我覺得,當(dāng)我每踏足一個異土?xí)r,總是不能像三毛一樣敞開心扉的去對待異土上的每一件事。不能像她一樣真正的去涉及這片文化,去了解,不能像三毛一樣吧自己的愛融入這片土地。我相信,這就是為什么只有三毛能寫出這樣讓人動之以情的文章吧。 撒哈拉的故事,一段傳奇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