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圍城》發(fā)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tài)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著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奔偃绶进櫇u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發(fā)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闭f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干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干脆把學位發(fā)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tài)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xiàn)出對方的愛慕了??墒欠讲]有表達什么。到后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墒欠进櫇u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里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后,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tài)度,如他自己所說:
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chuàng)造,好比小孩子游戲里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里,覺得有本領跟現(xiàn)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這豈不悲哉?
在書山書海中能夠相中一本書著實不易。那是一本裝幀精美而有著民國氣息的一本書,書上題著兩個大字——《圍城》,字底下是一座迷宮,或者說就是一座圍城。當然,深深吸引我的還有三個字——錢鍾書。
我從未閱讀過錢先生的任何文字,不如就以此書為緣,與錢先生的文字世界來一次交流吧。
與外表所具的氣息相同,故事發(fā)生在民國時期。
開篇便是留學生歸國的片段。我不禁有些許詫異,之前一直以為國外留學的學生回國后,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并懷著滿腔的熱情拯救國家的,但這一批卻大相徑庭,他們無憂無慮,在國外也只是混水摸魚,拎到個學位后點以此為傲,實際并無真才實學。
這便是我與民國青年世界的第一次交流。
接著便是主人公方鴻漸的幾個生活片段,從他與蘇文紈的交往中,我所看到的,是當時社會的病態(tài),無論是蘇文紈的故作清高,還是所謂“詩人”曹元朗的各種中外混搭,不倫不類的詩句,都顯得疲乏而空洞。尤其是人們以出過洋而自覺高人一等,會念幾句外國話便招搖賣弄,更有崇洋媚外,矯揉做作之嫌。
而隨著交流的深入,錢鍾書先生刻畫人物技藝之高超使我驚嘆,仿佛確有其人,確有其事,所寫的如同一面鏡子,反射的是一群人,更是一個社會。
方鴻漸與孫柔嘉的愛情亦是可悲的,他們的結合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外人的扭合,而非真正的兩情相悅。我覺得,方鴻漸只是在友人的玩笑中與家人的催婚下才勉強結婚的,婚后兩人爭吵不斷,甚至大打出手,皆是強行相愛,卻不深知對方的結果。
閱書畢,書頁上留下的,是我滿滿的批注與思考。與其說我是與錢鍾書先生交流,不如說是與他心中的那個時代在進行交流,我所聞所閱,來自他們;而我的所思所想,寄予他們。
《圍城》中的人們生活空虛而麻木,所以無論行走在哪兒,都只是“看的人好奇,做的人悔恨”,宛如進了一座圍城,從此失去對生活的追求,而只是在形形色色的圍城進進出出。
我不希望這樣。我希望自己能夠找到生活的信念與目標,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愛情與未來的所行,都可以有明確的方向,不因走錯而悔恨,也不會在圍城內外徘徊。
我合上書。雖然與《圍城》的交流暫時告一段落,但它留給我的,卻是難以磨滅的印象,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催人奮進的力量。
整本書里,錢鐘書先生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沒有蕩氣回腸的愛情。那么,是什么使《圍城》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讓一批又一批的學者們?yōu)橹畠A倒呢?我想這部小說的真正魅力似乎主要不在閱讀過程,而在讀完整本之后才產生。讀完全書,再將主人公方鴻漸所有的經歷簡化一下,那就是,他不斷地渴求沖出“圍城”,然而沖出之后又總是落入另一座“圍城”,就這樣,出城,等于又行城,再出城,又再進城……永無止境。
回國的郵船與世隔絕,百無聊賴,自然如同“圍城”,對方鴻漸來說,到了上海就應該是走出郵船這個“圍城”,可是戰(zhàn)時的上海實際上是另一座“圍城”,方鴻漸到上海之后失業(yè),愛情又碰壁,這境況更如同“圍城”,因此他才不惜歷盡艱辛到內地,希望走出“圍城”,內地“三間大學”并不如他所設想的那樣好,那里的勾心斗角的環(huán)境又使他重陷“圍城”,于是他又渴求回到海,以擺脫“三間大學”這座“圍城”,重回上海后生活愈是困頓,方鴻漸又打算再次沖出上海這座“圍城”去重慶。
小說結束了,讀者并不知道方鴻漸后來的情形,但依其生活的邏輯可以推見,他又進入另一座“圍城”,而且他可能永遠也擺脫不了“城”之困。
這是為什么?為什么一個留學生歸國帶來的不是滿腹的知識;不是新思想;不是能報效祖國的本領?而是使自己陷入一個又一個圍城,不能自拔。顯而易見是因為他軟弱無能,因為他處處為他人左右?;貒蠊ぷ魇侨偞髮W施舍的;自己的愛情是在孫小姐千方百計的設計下,方鴻漸下圈套的;自己的婚姻是所謂好友趙辛楣一句話促成的。在每一個人生重要選擇里方鴻漸都沒有找到自己。所以他注定會不幸福、會被視為可有可無。
錢鐘書先生筆下的方鴻漸是悲哀的。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每個人的命運都應該由自己主宰;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拼一把。在面臨選擇時我們應該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努力,遇到挫折,想辦法解決,再努力,就這樣!不要像方鴻漸一樣在選擇的漩渦中迷失了自己,成為社會的附庸。
《圍城》是錢鐘書的一部長篇作品,該作品凝聚了他對社會腐敗、學術墮落的感嘆,堪稱一部現(xiàn)代版的《儒林外史》。
錢鐘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應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于他,我更深的感觸就應說是同情。錢鐘書對方鴻漸的描述可謂是出神入化,但最終卻為他選取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fā)現(xiàn)城門已經關掉了。抱著無奈的情緒,他一頭鉆進了婚姻、事業(yè)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圍城里,他愛上了博學多才的蘇文紈,但對方的漠然卻注定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滿的婚姻。在事業(yè)的圍城里,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后大學勉強畢業(yè)。在岳父的資助下,他踏上留學之路,卻因無心學業(yè)而與一紙博士文憑失之交臂。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買了一張假文憑交差。生活所迫,回國后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但絕非一方凈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最后在十幾個知識分子間的勾心斗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我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里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我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圍城,一座自卑的圍城。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能認識到自我的不足,虛心求教,并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應對,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我好的人十分的羨慕,萬分的嫉妒。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還是那句老話,社會是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婚姻也罷、事業(yè)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我們又何必讓自我的心態(tài)處于圍城中呢?
第一次讀《圍城》,覺得懵懵懂懂的,潛意識中覺得此書不簡單,有深一層的含義,但一遍讀完,卻在云里霧里游蕩,全然不知在講些什么。精讀后,稍有感觸,仔細回味,才豁然開朗。錢鐘書展現(xiàn)了生活本身:捧書時,你進入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生活;放學后,你亦生活在一個活生生的社會中。嬉笑怒罵,使你分不清是書中還是現(xiàn)實中的情景。
小說的魅力就在于有一種既睿智超拔又親切入世的人性洞察,在于對生活個性的智慧傳達。小說中的嘲弄與幽默,寫人的心態(tài)與外貌,語言簡潔明快,在調侃的自然延伸上,使智慧與學識一任展開。
“圍城”中人在各種背景,糾葛,情勢之下的可憐,痛苦,感傷,窘迫,可笑,自私,怯懦,卑劣,狂妄,尷尬,當然也還有快樂——尷尬余縫中的快樂,快樂時的尷尬,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向我揭示某種哲理:圍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大抵如此。
書中有這么一段:斜川把四五張紙,分發(fā)同席,傲然靠在椅背上,但他覺得這些人都不懂詩,決不能領略他句法的妙處,就是贊美也不會親切中肯。這時候,他卻在等待他們的恭維---大家照例稱好,斜川客氣地淡漠,仿佛領袖受民眾歡迎時的表情。簡簡單單幾句,但人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董斜川,他虛偽的內心。他覺得他們不懂詩,卻傲然而又漠然地等待大家的稱贊,多矛盾的心理。
生活中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心理,又有多少像董斜川這樣的人呢?回答是:數不勝數。每個人都有虛榮的心理,每個人都有好與不好的一面。人無完人,物無全物,我想在矛盾心理作祟時,就是圍城里外的人流通時。一直讀不懂小說的最后一句話:這個時間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F(xiàn)在明白了,小說的結尾,祖?zhèn)鞯睦乡姀娜葑栽诘卮蚱鹞鍌€鐘頭之前的六點鐘,然而對于主人翁方鴻漸來說:已經過去的一切都無法挽回了?;蛟S整部小說,除了嘲諷調侃外。作家錢鐘書也有著某種無限的感傷!
《圍城》已讀,生活仍在繼續(xù),圍城如社會,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會不是圍城,我的生活也不是故事。
我喜歡錢老先生的寫作風格,夾敘夾議,語言既諷刺又不失幽默。錢老最厲害的是他的比喻功底,人間百態(tài),兒女情長都在他的筆下變得格外真實。慢慢品味書中的各色人物,確實是一大樂事。錢老先生對人物的塑造很成功,一個人本就是復雜的多樣的矛盾體。
小說的背景發(fā)生在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游學歸來。說是到海外深造,令人感嘆的是他學的不是數學、物理、哲學、心理、經濟、法律,而是中國文學,仿佛國文到海外之后會升值似的。方鴻漸的興趣頗廣,卻沒有一門有什么造詣。為了應付父親和岳父,他出錢買了個假博士文憑。雖說現(xiàn)在文憑造假困難,但是學術造假確實屢見不鮮??梢姡瑫r代進步了,人的某些個劣根性依然沒有擺脫。
此外,還有一點是方鴻漸的“學藝不精”,我覺得很適應當下的景。網絡世界發(fā)達了,人們學習知識應該更加廣泛、自由和靈活,卻還是難出學術上的奇才。甘心坐冷板凳的人少了,急功近利的人在日漸增多。凡是一門學問,頗受歡迎的是標有某某速成課的字樣,去點開一聽,莫過于是應付考試的“錦囊妙計”,更劣質的也許是一些空泛的大道理,毫無實質性的東西。曾經紅極一時的“成功學”就是的諷刺。最近火爆網絡的14歲天才少女,其背后不過又是一個“成功學”陷阱。
反思我自己,也許就是現(xiàn)實版的“方鴻漸”,興趣頗廣,卻是一事無成。不過,我的內心又是不愿承認的,因為我不是他。
有趣的是,我明知錢老是在諷刺方鴻漸這類讀書人,我對方鴻漸卻是談不上厭惡,而是同情。他在團體中存在感低,用處不大。他性格優(yōu)柔寡斷,容易被他人算計利用。他沒有什么遠大志向,習慣走一步算一步。以至于他的婚姻和事業(yè)都以失敗告終。他的懦弱,他的順從讓他注定失敗。他又有些單純,看不清孫柔嘉的計謀,與孫小姐匆匆步入婚姻。最后孫小姐性格完全暴露,他才有所察覺,為時已晚。
許多人認識錢鐘書,都是從他的大作《圍城》開始的,我也一樣,不同的是,許多人迷上了錢先生語言的“犀利”,而我對錢先生后續(xù)的了解,也僅限于幾篇短篇,對錢先生的其他大作再也不敢高攀。但就我的才疏學淺,卻忍不住妄加評論。
不明白看《圍城》有什么益處,書中所塑造的各個人物,方鴻漸、孫柔嘉、趙辛楣、蘇文紈------除了唐曉芙尚有一點可愛之處外,其他人全部都該一棍子打死的,或奸詐、或小器、或無能、或吹噓、或自戀、或淫蕩、或難伺候、或討人嫌,更多的是影響市容環(huán)衛(wèi)的;不知是不是因為錢先生身上沒有夸人的細胞,貶人的能耐卻大長。這樣的人物設定,從主角到配角到跑龍?zhí)椎慕巧?,幾乎沒有一個我們能從他身上學到東西的,讀來何用?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恐怖”片段就是一個胖女人在
給孩子抓虱子,錢先生把她的手指比喻成五條香腸,閱罷在下頭皮發(fā)麻,頓時深切體會到洗頭的重要,不知這是否正是錢先生對我們的循循善誘?如果說許多人喜歡錢先生就是因為我前面提到的語言的“犀利”,那么在我看來,“犀利”無異于“刻薄”。錢先生的比喻非常夠味,但有些比喻實不得當,比如他竟然能將新人比喻為扒手,讀者也只能佩服他的勇氣了。
說起刻薄,似乎也有一個人是以“刻薄”著稱的——魯迅。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錢先生的刻薄較魯迅的刻薄便小家子氣了不少。錢先生的刻薄仿佛不需要有任何人得罪他,只要是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正邪都要被刻薄一番,刻薄就是錢先生的本性。而魯迅就敵我分明,有理有據,需要時信手拈來,不用時揮之即去,刻薄是魯迅的戰(zhàn)斗工具。
要講錢先生對我們這一代的影響,好像有這么一個人每天都在喊著“錢鐘書萬歲”的,他好像叫韓寒?,F(xiàn)在的韓寒是挺成功的,至少幾本書銷量都能過百萬,但他學習錢先生偏偏走樣,以致那些先讀韓寒再讀錢鐘書的少男少女們懵懂地將錢先生的刻薄引申為幽默更延長成搞笑,于是一代大師的作品就被當成笑話影響著我們這一代。這當然不是錢先生的錯,但又是誰之過?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p>
第一次閱讀《圍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話。這本書的題目也是取自這句由書中才女蘇文紈所說的話。其實這本書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
小說以方鴻漸的一生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浮沉。在感情上,方鴻漸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對鮑小姐,他失敗于膽怯而無力反抗;對蘇小姐,他失敗于不敢多言,優(yōu)柔寡斷;對唐小姐,他失敗于無所行動;對孫小姐,他失敗于沒有判斷力,掉入孫小姐設的婚姻陷阱,最終只能自食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向往,之后他又無奈于城中的無聊。
而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yè)的圍城,這里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斗,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他離開那里后,卻還要面對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yè)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無情的大手掌控著。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于這只手,逆來順受地接受朋友的施舍,義無反顧地踏入愛情陷阱,事業(yè)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斗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其實文中所有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利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錢鐘書先生以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城內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于你在這圍墻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著去沖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現(xiàn)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后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么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里并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后悔過嗎?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橐鍪沁@樣,讀書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學一科愛一科,擁有對學習所執(zhí)著的精神,有的人頻頻出錯,也很難學習好,他們厭煩念書,老是覺得別人的成績如何如何好,卻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用心學習過,直到成績單發(fā)下來的那一刻,才回想起來,自己并沒有用心,努力過。只恨世上沒有后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們的上學情況來說吧,在現(xiàn)實中,我們常??吹接袑W習好的,也有學習不好的同學。有的同學覺得讀書需要付出努力,長大后才有機會出人頭地。走上工作崗位后,有的會認為來的錢不快,看著一些同學、好友進了黨政機關,權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商成功,經濟富裕。看著這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里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并不是那么好混,人際關系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下海經商也沒那么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里崩潰時才想起上學時的種種美好的記憶,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還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好朋友在一起,我們一起歡笑,一起玩耍,一起努力,一起難過??吹竭@些我不由的想說:同學們,讓我們好好珍惜這些年的學習時光吧,外面的世界要比學校里復雜幾千幾萬倍。切記,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因為,時光從來不等人。
最后,我要用錢鐘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p>
圍城小說以方鴻漸生活軌跡為主線,反映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知識分子生活和心理浮沉,在感情和生活的圍城中,相互角逐,沖進去又逃出來,逃出來又沖進去。我讀圍城就是為了看錢鐘書先生的文學才華,他恃才傲物,文學的天賦在圍城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語言風趣幽默,比喻新奇形象,宛如炎熱的夏天,突然吃到一根冰棍一般,讓人回味無窮百般,同時感到心情舒暢。圍城大致分為三部分,第一段是方鴻漸留學回國的生活,同許多留學生一樣,周遭都覺得方鴻漸是個才子,殊不知他的學歷是從愛爾蘭人那里買來的,他一邊享受著別人的稱贊,一邊又對假文憑不屑一顧,造成他糟糕的生活,也是以至于他矛盾的心理。第二段是他在三閭大學的工作經歷,進入了工作的“圍城”,他不滿職場的爾虞我詐,自己又不得不為生活低下頭,最終憤憤離開。
最后一段結識了孫柔嘉,與孫小姐步入了殿堂,陷入了婚姻的“圍城”。方鴻漸脫離不了亂世的現(xiàn)實,注定了悲劇的一生,其實也是時代的悲哀,現(xiàn)實中我們何嘗不是“方鴻漸”,總想著掙脫生活的圍城,豈不知我們逃到的地方又是一個新的圍城,好奇的人總想進去探究奧秘,里面的人又想掙脫出來,我們本不該試圖改變環(huán)境,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在社會的大圍城中,不能迷失自我,雖然我們都游走于圍城之中,城上布滿荊棘,也要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tài),絕不退縮,勇于向前,恪守信念,終歸會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歸宿。
“圍城”里面的一段話:“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的先吃,另一種人把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鄙钪幸嗍侨绱?,有的人選擇先苦后甜,有些人選擇先甜后苦,希望支配著人的行為,沒有希望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愛情也是一般,從戀愛到白頭,總會遇見那個的“葡萄”,只要我們對生活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