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是對學習或實踐過程的回顧,對自己表現(xiàn)的評價和反思,以及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應用等方面的思考。優(yōu)秀的儒林外史心得與體會感悟是什么樣的?下面給大家?guī)砣辶滞馐沸牡门c體會感悟,供大家參考。
自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頒布了科舉錄取的規(guī)則: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用《四書》、《五經》、八股文作為考試內容。當晚,天上就出現(xiàn)了“貫索犯文昌”的奇觀。隨后,一百多個小星星向東南方向墜去。貫索象征牢獄,文昌象征文運,古人以天比人,“貫索犯文昌”,預示文人有災,而后則是老天降下一伙星君維持文運。王冕不愧為奇才,縱觀《儒林外史》,的確與之相符……
科舉在明代的確危機四伏。文人為了參加科舉、中進士及第,不擇手段;而且文人只有寫八股文這一條做官的途徑,把其他的處世準則看輕了。于是,有些人不滿于此規(guī)章制度,走出了這個名叫“科舉”的怪圈,涌現(xiàn)出了一批可能當時被眾人所誤解的名士——
虞博士,淡泊名利,進士及第卻絲毫不留戀官場;杜少卿,樂善好施,看重道義,對官人們嗤之以鼻;鳳四老爹,為人行俠仗義……這樣的人比比皆是。雖然如此,但有些人對他們并不理解,尤其是杜少卿,他曾被高大人批判為“杜家第一敗家子”、“專和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這些下等人來往,沒有一個正經朋友”甚至連杜少卿的父親這樣愛民如子的太守,也在他嘴里變了味兒:“呆子”、“不知道尊重上司,一心只想討好百姓,‘敦孝悌,勸桑農’之類古文里假大空的客套話經常掛在嘴邊上,惹得上司不高興,官也丟了。”
為什么杜少卿讓高大人如此看不起?原因也是他親口說的:“杜少卿若有真才實學,就應該中舉當官,征辟算什么正道?”對,原因還是科舉!中舉,甚至進士及第,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出人頭地,這才是當時民眾的普遍看法,書中就有證據:馬先生告誡匡超人“要以舉業(yè)為主”“人生在世,只有舉業(yè)可以出頭,沒了舉業(yè),就一事無成”;魯編修教育女兒“要是八股文不好,沒有講究,不管你做什么東西,再好也都是野狐禪、邪門歪道!”所以,隨后該才女評價蘧公孫“誤了我的終生”也不足為奇了??婆e對當時的人真的很重要,“周進倒龍門”、“范進中舉”就是很好的證明。
既然科舉對當時的人如此重要,那么,我們只要剖析一下科舉,就能知道該時間段的歷史潮流??婆e對外在的危害開篇就提到了,那么科舉自身有沒有毛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批范進試卷的周進在書中的一段話:“原來他的文字得看好幾遍才能知道其中的妙處,可見世上的糊涂考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評價一針見血,充分地揭露了科舉自身的黑暗面。中舉可以出人頭地,那么還有別的方法嗎?書上有一段有趣的對話:景江蘭說:“你們所說的考科舉中進士,是為名,還是為利呢?”大家都說:“是為名?!本敖m說:“趙爺雖然沒有中進士,但外面的詩選上刻著他的名字,行遍天下,只怕比進士的名聲大得多呢!”眾人都笑了。讀到這兒,我也笑了。
不管從隨到清活了兩千多年的老壽星——科舉,對古人有多么深重的危害,那也都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希望現(xiàn)在的素質教育能早些完成,這既能幫助學子們脫離學習的苦海,也能幫助國家培養(yǎng)時代的棟梁!
坐在書桌旁,打開清秀的《儒林外史》,任憑書香溢滿整個院落。書香伴著的思緒,輕輕地、自由地飛翔,擷一朵知識的彩云,牢牢地貼在心間?!度辶滞馐贰罚娴慕o了我很多,很多……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xù)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贊嘆“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于進學,做了相公!后來,他又瞞著老丈人胡屠戶去考鄉(xiāng)試,結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tǒng)治者的無能與虛偽。
“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魯迅先生這樣評價“儒林外史”,指出了《儒林外史》在諷刺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大多數人評價《儒林外史》,都說這是一部承載了厚重文化內涵的小說。在我看來,又有不同理解,它就像是個別有洞天的世界。
《儒林外史》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所描述的人物以及那些“戚而能諧,婉而多諷”的語言。一段段的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將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在吳敬梓的筆下讓我看到了真儒生和假儒生,真情義和假道義,一個世界存在那么多那么多的不同。
還記得嚴監(jiān)生這個人物,他快死去時說的話,做的事。他嘴里不停的咕嚷著,手上不停地比劃著“2”的手勢,怕是誰也想不到他竟是要掐掉那煤油燈里的其中一支燈芯。吳敬梓沒有一句描寫提到小氣、鄙夷這些帶有貶義的詞匯,卻處處體現(xiàn)出此人的極其愛財。可他終究也是為了自己家人的生活。雖吝嗇到了極點,但探其根本,也是源于“愛”。另一人物—匡超人,記得他曾是個在深夜一邊照顧臥病在床的父親,一邊捧書苦讀的人。我曾多么希望在后續(xù)的故事里他能過上好的生活。可是他變了,變得不在擁有孝心,不知道義,心里滿是權利富貴,多可悲呀!
嚴監(jiān)生的一念是愛,雖吝嗇但可敬??锍说囊荒钍怯?,欲望左右了他。由窮儒到富官,就在這一念之間。王冕,家境貧寒的善學者。因擅畫荷花,得到衙門老爺的賞識,這時他本可應邀做個富官,但他沒有,幾次躲避,最終歸隱。他的一念始終堅定,雖是窮儒,但是我心中最可敬的人。
士人是本書中的描述重點。吳敬梓通過描寫當時讀書人的遭遇表現(xiàn)出當時的社會風氣,社會形態(tài)。出現(xiàn)數次最多的無非就是科舉,八股文禁錮了文人的思想,八股取仕卻是當時讀書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
范進,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參加科舉可以說是他竭盡一生做的唯一一件事。他希望功成名就,希望得到財富和地位,但若不是遇到周進這位伯樂,怕是一生也碌碌無為,無權無勢無財。一念窮儒,一念富官,但這一念,不是范進的,而是周進他心中的一念,命運掌握在他人手中,實在有些可悲。
讀完《儒林外史》后,我常想,還好我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現(xiàn)如今,我擁有自己的思想和可自控的人生,這是一件多幸運的事啊!
讀《儒林外史》雖只是粗略的瀏覽,但我心中對書有了新的理解,也有更深的感悟。正因讀過,而學會懂得。也因時代境遇的反差,所以珍惜。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他用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這部諷刺小說,書中介紹了王冕、范進、杜少卿、周進、沈瓊枝等人物形象,同時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黑暗與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嘆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奮好學的人,馬二先生也盡心盡力地幫助他,而匡超人卻掉進了世俗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他還幫著潘三干了兩件壞事,當潘三被抓時,他馬上和潘三斷了聯(lián)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來,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之后,他不但不學好,反而變得愛吹牛,對事不懂裝懂,匡超人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锍吮緛砗芎茫缮钍馨斯晌牡亩竞?,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艱苦,歷盡重重困難千里尋找被迫出家的父親,可父親卻不認他,而他卻默默無聞的供養(yǎng)著父親,最終拿到了父親的遺骨,完成了自己應該做的一樁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難得的孝子。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瓊枝,她被宋鹽商騙去當妾,自己用了妙計出逃了。在當時的傳統(tǒng)觀念中,女子始終與“弱”子聯(lián)系在一起,但沈瓊枝卻恰恰相反,她不畏權貴,出逃后,她憑自己的滿腹才情,寫詩文出售,最終討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約。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后,我感觸萬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描寫的是明代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事實上是反映了清朝康乾時期讀書人的生活百態(tài),包括對科舉制度的抨擊和官場腐敗等各種人情世故社會現(xiàn)象的諷刺。使小說成為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也使作者吳敬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寫的雖然是史,但是它是外史,所以就帶了一點嘲諷的味道,這與魯迅的《阿q正傳》是一個道理的,魯迅為阿貴作傳,但卻加了個“正”字,事實上是對阿貴以及當時整個社會的諷刺。我們讀《儒林外史》,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完全是采用冷眼旁觀的態(tài)度來寫的。我們知道,吳敬梓年少時家境富裕,算得上是一個貴族,后來數年把錢財揮霍一空,當他在作《儒林外史》是也是以一個精神貴族的身份來寫,有一種居高臨下的韻味,他冷眼旁觀,盡得其偽,然而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寫出如此具有諷刺意味的小說,在書中,作者基本上是不動聲色的描寫,采用白描手法把官場的各種描寫的淋漓盡致。
其中有一回在講范進時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范進驟富之后,應邀去赴宴,那山珍海味是擺滿了桌子,然而到之后才發(fā)現(xiàn)范進正戴著孝不宜吃葷,這時主人家自然是非常擔心,后來范進在燕窩里夾了個蝦元子送到嘴里,這時大伙才放心下來。這個故事看似不重要,卻是作者不動聲色的諷刺范進守喪的道德虛偽性的重要一筆,這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一筆。吳敬梓的諷刺手段還有自相對比:周進被請到私塾當教書先生時,讓梅玖來作陪,他進了學,是秀才,而周進不是。來了之后,周進不敢上坐,大家勸這說今天不一樣,我們請你來,你年紀又大,應該上坐。就在此時梅玖立刻說了,你們不知道我們學里的規(guī)矩,我們學里不管你多大年紀中了秀才被稱為為老友,像周進這樣什么都不是的被稱為小友,小友是不敢和老友同坐的。周進此時也是連連稱是,他自己不敢有半點僭越。后來周進當了關之后,梅玖卻又在世人面前稱,以前我和周進那可是老交情,他對我是非常只好。在這個故事中作者是不加絲毫的點評,然而就是這樣,卻把梅玖前后這種反差本身產生諷刺意味。前后反差的還有“名士詩酒會”,一群妄人自比李太白然后出丑的故事。吳敬梓的諷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制造鬧劇,比如書中的“俠客人頭會”,一個俠客要去報生死之仇,把仇人的頭割了下來裝起來,后來拿了錢離去了,后來人們才發(fā)現(xiàn)裝的是一個豬頭。等等諸如此類的故事舉不勝舉。著名的還有范進努力考科舉卻不知蘇軾是何人也;杜慎卿的同性戀傾向等。
講了這么多故事,但是我們因該清楚地認識到《儒林外史》的重點不是故事,而是觀念?!度辶滞馐贰肥亲髡甙炎约旱慕洑v觀念藝術化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在作者的觀念里,這是一個“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生活著一個個可笑的人,個人的可笑,合在一起,就是一個悲劇,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然而這時一個時代造成的困惑,也是《儒林外史》出現(xiàn)的原因。在書中最前面的一部分作者講了官場險惡,反襯王冕的不仕,也突出了八股取士將會士人階層帶來的厄運,使人淪喪自我,以精神世界換取官場的榮華富貴,書中有一個秀才金圣嘆就是處在仕與不仕,出世與入世,是出賣靈魂得富貴還是保持獨立的精神世界窮苦一生的選擇中選擇了一生,可惜了他一輩子游戲科舉,到死了卻還是個秀才,他最終還是保持了秀才這個身份。
八股取士其實就是代圣人立言。然而它有它固有的弊端:束縛思想。這是思想在一條軌跡上運行的必然結果。八股取士當然也有它的好處,比如:這是平民入仕的途徑,考試也是較前代更為標準化,有相對公平的程序,也凸顯了對文化的重視。但是八股取士誘導了讀書人,成了讀書人追名逐利的道路,從而把做人的根本看輕了。對于八股取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與作者一樣,認為“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而李贄卻這樣認為:“一代還其一代所勝”肯定八股,認為唐有詩宋有詞元有曲而明有八股。八股利弊且不多說,如今的高考等考試制度仍舊是沒有超脫考試這一范圍,這是因為沒有比考試更好的選拔制度,或者說人類還沒有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來選拔人才。現(xiàn)在高考有了中學校長實名制推薦制,其實不過也就是察舉制。所以說考試制度實行了一千多年仍然沒過時。
吳敬梓正如書中寫的那般,一生不仕。然而《儒林外史》卻是他的精神寄托,在書中有一段寫的是祭泰伯祠,泰伯是士人當中品行高潔之人,祭泰伯自然是書中幾個還有士人氣節(jié)的士人為了改變社會風氣所做的努力,前面作者寫的隆重,而最后卻是草草了事。這反映了這些文人的努力,但是在大的社會背景之前這些都是無用功,還顯得那般可笑。作者也是深諳此道,一生不仕,沒有入朝為官挽救社會那樣的大仁大義之舉。
《儒林外史》是吳敬梓的精神寄托,然而事實上他又不得不向現(xiàn)實低頭,他雖然終生不仕,但他不反對他兒子當官,他六個兒子當中有兩個考上了進士。《儒林外史》中王冕是個厭惡官場、愛好自然的世外之人,然而事實上正史中之所以有王冕的傳,是因為他在朱元璋手下做過官。而罵了官場險惡一生的蒲松齡在七十多歲時做了貢生。黃宗羲不仕清而作《明夷待訪錄》,但他的兒子仕清,做了大官。他們不為官,但他們的兒子為官,想來這種對比比《儒林外史》中的梅玖前后對的諷刺比來得更辛辣些吧。
《儒林外史》最后談到了市井四奇人,這不僅是照應開頭的王冕,更是作者對士人的失望,想在市井之中找到真正具有儒學精神的人,至少是真誠的人。最終發(fā)現(xiàn)了這市井中的四人。當今有這么句話:“中國的牛人在民間”說的就是這么回事。
《儒林外史》具有很大的歷史影響,從《儒林》到《圍城》,魯迅也是深受其影響。而現(xiàn)在也有一批專門研究《儒林外史》的專家(靠《儒林》吃飯的這么一群人)。
總之,《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的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
前面寫的不咋的,后面一些感覺還好。
作為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代表,其必有高超的寫作手法。首先,書中人物形象生動且真實。體現(xiàn)著社會生活的種種方面,更加能打動人。如賣兒子的修樂器老人,牛奶奶操辦婚事,都是生活中的日?,嵤?。這讓我們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而了解主旨意圖。也善于利用人物的矛盾心理來反應其丑態(tài),通過夸張來表現(xiàn)寓意。同時對人物進行了白描的手法,顯得客觀真實,不經意間就流露出強烈的情感。
其次,小說還運用了雖云長篇,頗同短制的結構。巧妙地安排兩百多個人物圍繞封建科舉制度展開敘述。雖然文章缺少主干,比較松散,但反映的內容卻和諧而自然。而后,語言文字十分的明快、簡練。常常幾筆就勾勒出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或者一段精彩的情節(jié)。讀來更加讓人興味盎然,通俗易懂。最后,來說一下這篇小說的筆法。它達到了現(xiàn)實諷刺藝術的高度成就。
作者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對人物進行鞭撻。也從側面反映出作者對人物的喜惡,進而推斷出作者諷刺的是什么,想要闡述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像對范進與馬二先生,既有辛辣的嘲諷也有同情。而對王玉輝則是憐憫,諸如杜少卿之流,為贊賞與向往。使諷刺更加準確有力,直擊心靈。但深入淺出,均是圍繞封建科舉制度下的社會,嚴謹自然。
這樣一部杰出的著作,每一次讀都會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實乃為經典。
其狠辣的諷刺,一針見血的語言,使我永遠無法忘懷。書中還有一些正面人物,如杜少卿,王冕。正反對比更體現(xiàn)了其鞭撻的力度,增添了一分對科舉制度的諷刺,實乃是好書。放下書時,還常?;匚吨毜降牡膶懽魇址?。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仿佛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西席,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xù)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糊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當賬房,路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凌辱夾雜著悲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發(fā)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是一個代表,世上曾經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鉆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梢娝焉钕菘婆e毒害中,不得自拔。這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fā)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后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jiān)司業(yè)。他節(jié)節(jié)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xiàn)出世態(tài)丑陋,這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jiān)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因為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加上遭遇與自己甚是相似,馬上產生共鳴。從字里行間也體現(xiàn)出對考場監(jiān)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xiàn)狀,這是思想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