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如何寫讀書筆記

| 新華0

讀書筆記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整理和歸納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促進個人成長和提高閱讀效果。要怎么寫儒林外史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儒林外史如何寫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

儒林外史如何寫讀書筆記篇1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仿佛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西席,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xù)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糊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當賬房,路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凌辱夾雜著悲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發(fā)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是一個代表,世上曾經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鉆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梢娝焉钕菘婆e毒害中,不得自拔。這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fā)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后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jiān)司業(yè)。他節(jié)節(jié)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xiàn)出世態(tài)丑陋,這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jiān)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因為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加上遭遇與自己甚是相似,馬上產生共鳴。從字里行間也體現(xiàn)出對考場監(jiān)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xiàn)狀,這是思想的升華。

儒林外史如何寫讀書筆記篇2

在《儒林外史》這部作品中,有些人勢利,看輕那些貧寒之人;有些人迂腐無能,對于別人的諷刺挖苦忍氣吞聲;有些人有了大富大貴就仗勢欺人……一個眼神,一句話里便將人性的虛偽全部暴露了出來。書中有太多的儒生,他們迂腐軟弱,有的人悲痛尋死,更有人喜極而瘋。

而這個悲痛的想要尋死的便是周進。周進是書中厚道善良還略有點迂腐的知識分子的典型。周進一生都在考學,直至六十歲,仍是個童年,只好以教書養(yǎng)口,但到后來,命運弄人,連他村塾先生的飯碗也被搶走。書中寫到周進在夢寐以求的貢院時見兩塊號板擺的整整齊齊,不覺得眼里酸酸的,長嘆一聲,一頭便撞到了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這里把周進這位老童生內心酸苦絕望一下給全傾瀉了出來。但到后來事情又發(fā)生了喜劇化的變化:周進中了舉!這一巨大反轉寫出了對熱衷功名者的極大諷刺!

再者就是喜極而瘋的范進。范進一生連考二十多次都未上榜,終于在周進的同情下一招及第。中舉前,他的岳父得知他想去應考,對他斥罵到:“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后來周進中舉后,那態(tài)度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口一個賢婿叫著,說范進是天上的星宿打不得!范進應試及第,作者吳敬梓將周圍人的巨大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充滿了對人情世故,世態(tài)炎涼的激諷刺與嘲笑!

文中還有因兩根蠟燭而不肯松最后一口氣的嚴監(jiān)生;終是沒躲過功名利祿的匡超人等等。一個個又是滑稽,又是可笑,又讓人感到極其可悲!

《儒林外史》就好比是一副儒林群丑圖,是對人情拷問,八股取士的批判,更是對靈魂的解剖,精神的拷問。

儒林外史如何寫讀書筆記篇3

我以前很少看小說,總覺得小說無非是以情節(jié)取勝,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會寫出跌宕起伏的懸念的。我自己還是很喜歡優(yōu)美的風花雪月,對于天馬行空的感傷也有興趣。這次是閑來無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種儒林外沒有史的感覺。

對于吳敬梓的這部大作,歷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我也有一點自己的觀點??催@本書的時候總有一點累的感覺,他跟別的小說不一樣,要非常用心的去看,要不然過了幾章之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故事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對于這點我很糾結,因為我同時有兩點觀點了。

我一開始就覺得這有點流水賬的感覺,一個人就寫一個小故事,很像一個短篇小說集,而不是長篇小說。這個人的故事說完了,就找個借口,比如說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緊接著那個人就會從下個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發(fā)的干干凈凈,好像沒有發(fā)生過一樣。但是這些人的關系會在下個或者下下個故事中被運用,這就會讓人沒辦法接受啦。不過,這么多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說明作者的人生閱歷非常豐富,在展現(xiàn)蕓蕓眾生相時的資料也是很齊全的,

小說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這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過在后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閱讀,與王冕的一生對比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王冕一生受盡磨難,勤奮苦讀,才造就他的博學多才,卻終生不入仕途。與其他的書生諸如嚴監(jiān)生,范進之類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他們有的夜很苦讀,但大多數(shù)是那些市井無賴制備,就是換了一身衣服搖身一變就成了秀才,卻還是總寫雞鳴狗盜,偷雞摸狗的勾當,作者并沒有過多的寫書生們之間的政治斗爭來顯示他們之間的勾心斗角,確實通過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來解釋他們的小丑形象的,諷刺學校過非常明顯。

讀了這本書,我可以說只學到了一點,就是換個角度來寫東西,任何事物都有機棉,如果就死站在一個角度就永遠不會有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峰感受。

儒林外史如何寫讀書筆記篇4

上周末,老爸去圖書館借了三本書,都是一些歷史文學的書,我表示非常不愛看,但是老爸卻說他只能找到這些書,我只好就著看了起來。

懷著不滿的心情看了一本《儒林外史》,感覺還不錯!就接著往下看,這本書里講了一許多古代發(fā)生的事情。書里的人物有王冕、張鄉(xiāng)紳、嚴監(jiān)生等等。故事的情節(jié)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讓人讀完這一片迫不及待地想讀下一篇,想知道事情發(fā)展成什么樣了。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突然看到了一小個片段,居然和我們以前的一篇課文一模一樣,就是從這上面摘抄下來的。這個片段說的是嚴監(jiān)生生了病,快要死了,臨死前還想著燈里有兩棵燈草太浪費了,要挑掉一根。

讀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原來聽都沒聽說過的歷史事件,讓我增長了見識,沒想到原本覺得沒意思的書也可以這么好看,我以后要多看這種書,增長見識。

儒林外史如何寫讀書筆記篇5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他用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這部諷刺小說,書中介紹了王冕、范進、杜少卿、周進、沈瓊枝等人物形象,同時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黑暗與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嘆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奮好學的人,馬二先生也盡心盡力地幫助他,而匡超人卻掉進了世俗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他還幫著潘三干了兩件壞事,當潘三被抓時,他馬上和潘三斷了聯(lián)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來,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之后,他不但不學好,反而變得愛吹牛,對事不懂裝懂,匡超人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锍吮緛砗芎?,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艱苦,歷盡重重困難千里尋找被迫出家的父親,可父親卻不認他,而他卻默默無聞的供養(yǎng)著父親,最終拿到了父親的遺骨,完成了自己應該做的一樁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難得的孝子。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瓊枝,她被宋鹽商騙去當妾,自己用了妙計出逃了。在當時的傳統(tǒng)觀念中,女子始終與“弱”子聯(lián)系在一起,但沈瓊枝卻恰恰相反,她不畏權貴,出逃后,她憑自己的滿腹才情,寫詩文出售,最終討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約。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后,我感觸萬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如何寫讀書筆記篇6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處”論人,卻不以“文”和“出處”的形跡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為首要標準.由此可見,《儒林外史》品評人物的標準并不是在是否科舉,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貴”,而是無論如何,總要講求“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要緊的”.換而言之,“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全書正真關注的中心.前人所謂“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和“批評明朝舉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書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論,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緊的”.

而這就容易使人誤會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貴”,其實不然.《儒林外史》反對的,只是“世人一見了功名富貴,便舍著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并無教人一定不科舉,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貴”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貴”與“性命”相對比,把科舉做官等“榮身之路”于“文行出處”相對比.強調“性命”即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主張把講求“文行出處”,尤其是“德行”,作為“人生立命”的根本,時行時止,而決不為“功名富貴”和科舉、征辟等所奴化、異化,成為“沒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這是社會心理養(yǎng)成即人的教育問題,責任首在朝廷;又以為求治之道,首在復興“禮樂”.而無奈自己力薄無法改變,只好借寫書聊表慰藉.

作為為“世人”矯俗的“諷刺之書”,《儒林外史》“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深刻揭發(fā)批判了“世人”的庸俗,而“機鋒所向,猶在士林”特別是科舉中人的不幸或墮落.《儒林外史》的諷刺進一步指向皇帝、官場和社會.“窮極文士情態(tài)”,寫出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了性命去求他”是極無聊而害人害己的事,總不過事與愿違,“費盡心情,總把時光物誤.”“儒林”是官場的后備,讀書人一旦把“文行出處看得輕了”或者再加以不學有“術”,官場這塊本應是才智之士“立德”“立功”的競技之地,就變成了人世間最骯臟的地方.《儒林外史》猶如一首“凄清婉轉”的長歌,其內涵深微的感傷情味,使人“不覺凄然淚下”.

儒林外史如何寫讀書筆記篇7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他用了很長時刻才完成了這部諷刺小說,書中說了王冕、范進、杜少卿、周進、沈瓊枝等人物形象,同時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黑暗與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嘆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奮好學的人,馬二先生也盡心盡力地幫忙他,而匡超人卻掉進了世俗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他還幫著潘三干了兩件壞事,當潘三被抓時,他立刻和潘三斷了聯(lián)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來,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之后,他不但不學好,反而變得愛吹牛,對事不懂裝懂,匡超人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锍吮緛砗芎茫缮钍馨斯晌牡亩竞Γ纸涣藟呐笥?,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艱苦,歷盡重重困難千里尋找被迫出家的父親,可父親卻不認他,而他卻默默無聞的供養(yǎng)著父親,最終拿到了父親的遺骨,完成了自己就應做的一樁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難得的孝子。我們就應向他學習!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瓊枝,她被宋鹽商騙去當妾,自己用了妙計出逃了。在當時的傳統(tǒng)觀念中,女子始終與“弱”子聯(lián)系在一齊,但沈瓊枝卻恰恰相反,她不畏權貴,出逃后,她憑自己的滿腹才情,寫詩文出售,最終討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約。

《儒林外史》中描述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后,我感觸萬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如何寫讀書筆記篇8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杰出代表,它是清代的文人吳敬梓假托明代的故事,除了楔子時間為元末明初,正文是從明憲宗成化末年到神宗萬歷年間,內容是以封建科舉制度為大背景,相伴社會風俗習慣、人情冷暖、官場黑暗,展示了幾代儒林士人的命運浮沉。以幽默、詼諧、辛辣的語言藝術,把科舉制度以及科舉制度下狂熱的追尋者諷刺得淋漓盡致。

作者能寫出這么影響深遠的作品跟他大半生的人生經歷、體驗、感受無不有密切關系。吳敬梓是出身于一個科舉世家。曾祖父吳國對得過殿試第三名,俗稱的"探花";祖父一輩有得過殿試第二名,俗稱的"榜眼";其父親也為過學官。家族的科舉熱,對吳敬梓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習得經文,但不死讀書,從小就顯露了很好的才氣。隨著其母其父的先后故去,他的生活備陷困境,飽嘗了人世冷暖、世態(tài)炎涼,這一切都給了他更清醒的頭腦與更冷峻的認識去審視社會,在人生的艱難、坎坷中完成了這本飽含血淚的著作《儒林外史》。

在中國的封建科舉制度下影響了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觀念可謂是封建科舉制度下眾人不謀而合達成的共識。在《儒林外史》中,眾儒林士人獻盡嘴臉、花盡生命的耗費去追尋科舉,他們應試不是為了國家安危、人民幸福,而是"志"在功名富貴。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諷刺這群文人的同時,在開篇第一回的楔子中首先例舉了一個與他們截然不同的文人作比引出全書,此人便是有才學有機會做官卻不愿為官的王冕。王冕是有作為知識分子品格上的秉性,他的母親也曾交待:"我看見那些作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王冕一生都忠于了自己的選擇以及母親的交待,后來隱居會稽山直到病去。

楔子中除了標舉王冕這個不受科舉制度牢籠的真正文士,還可以從一個配角身上看到其所散發(fā)出來的人情美,這個人便是老秦。當王冕還小時家庭困難到老秦家放牛,老秦并未以富壓貧,而是給他與他母親吃食,并且間或還有腌魚、臘肉給他;當王冕得罪了一縣之主,要遠離時,老秦道:"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都在我老漢身上,替你扶持便了"且取酒為其送行,送別的場景對老秦的描寫也突顯出濃濃的人情味兒,這樣寫到:"秦老手提一個小白燈籠,直送出村口,灑淚而別。秦老手拿燈籠,站著看著他走,走的望不著了,方才回去";等王冕歸來,看見母親康健如常,且其母又向他說了很多秦老的好處,可見在王冕離開的日子里,老秦的確幫他家照應了很多并且做得很好。在楔子,吳敬梓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種與正文截然不同的人情美。無論是王冕的淡泊明智還是老秦濃濃的人情味兒,這都與丑態(tài)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儒林外史》一方面贊頌了少數(shù)人物對自我原則的堅持與人性的堅守,這是作者的理想寄寓所在;但更多的是另一方面對科舉制度的批判,對熱衷于八股取士的儒林志士們的嘲諷。作品的主要呈現(xiàn)是后者,例如正文中很精彩的"周進中舉"、"范進中舉"、"嚴監(jiān)生的兩根燈草",作者用幽默的手法把人物的丑態(tài)諷刺得淋漓盡致,可又讓人覺得可悲可憐可嘆,不禁引人深思。

周進六十多歲還不曾中過學,其學生顧小舍都已中學后,他已無法再呆于顧老爺家教書,到了薛家集觀音庵里的學堂當起了先生,在梅三相的一番"老友與小友"與王舉人"雞、魚、鴨、肉,堆滿春臺。也不讓周進,自己坐著吃了,收下碗去。落后和尚送出周進的飯來,一碟老菜葉,一壺熱水。周進也吃了。""次早,天晴,王舉人洗臉,穿衣,拱手,上船去了。撒了一地的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周進昏頭昏腦,掃了一早晨。"在進學與未進學的對比之下,周進作為后者甘受著前者以及眾鄉(xiāng)紳的嘲諷與冷落。在他的根深蒂固的科舉觀念里進學與未進學就是有人的等級之分,所以他也甘受著覺得低人一等。后來他只好淪落到在省城替人記帳,當他路過貢院想進去去看看,卻因" 這是相公們進的門"而不能進,當他懇求姊丈金有余用幾個小錢得以進去后,周進卻頭撞號板又是大哭,出盡丑相,同行人得知原委每人拿出銀子讓他納監(jiān)進場,之后周進就順風順水一路高升。作者筆下的周進為了科舉而悲傷得要死,中學成為了他生活唯一的也是最高的目標與生存的依靠,從《儒林外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封建科舉制度不是在培養(yǎng)人才,而是在形成成群沒有生存能力的寄生蟲,如果科場不如意,那么謀生就陷入困境。周進的人生在拿銀子讓他納監(jiān)進場之后就陡然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種戲劇性的變化讓我們看我們看到科場的污濁,所謂的科舉選拔人才卻是那么可笑,在這可笑的背后是深深地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諷刺與批判。

"范進中舉"更是精彩之篇。范進二十歲開始應考,考了二十幾次,已是五十多歲還未中取。 碰到了跟他同樣出身下層、同樣屢試不中的周學道,照顧了這位老童生,把他的卷子看了三遍之后才看懂,然后判他為第一名,讓他進了學。這其后比較精彩的是對胡屠戶的描寫,如他的語言"現(xiàn)世寶、窮鬼""凡事要立起個體統(tǒng)來。比如我這行事里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又是你的長親,你怎敢在我們跟前妝大?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guī)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你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范進對胡屠戶只是唯唯諾諾地應著,可以看出他作為一個讀書人卻并沒有作為知識分子的傲骨,有的只是性格上的逆來順受、怯懦麻木,可見封建科舉制度培養(yǎng)了一群怎樣的所謂的讀書人。過后,范進向胡屠戶借鄉(xiāng)試盤費,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又被他"罵了個狗血噴頭",又是"尖嘴候腮",又是"瘌蛤蟆想吃天鵝肉" 范進只好跟幾個同案商議,瞞著丈人,到城里鄉(xiāng)試,這次范進中了舉。而范進得知中舉后的表現(xiàn),作者刻畫得可謂一絕,喜劇而又諷刺般的呈現(xiàn)了范進高興得發(fā)了瘋。這是范進熱衷功名的最好體現(xiàn),在得知中舉后,他似乎把一生的歡喜都釋放了。跑著、拍著、笑著,還踹在了塘里,弄得一身黃泥,真是喜瘋了,最后眾人只得出主意讓他平時最怕的老丈人來打他一巴掌,讓其口中痰吐出。這時的胡屠戶卻與先前的態(tài)度來了個180度轉彎,說是"我女婿,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當他不得以打了范進后,手早顫起來。在范進回去的途中胡屠戶見女婿衣裳的后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頭替他扯了幾十回,又是夸范進"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眾鄉(xiāng)紳也是先前的冷落與中舉后的又是祝賀恭維又是送東西。通過中舉前之后,作者對人物的對比塑造,我們可以看到世風的墮落,人與人之間的虛偽與勢利。描繪了病態(tài)社會里人情的庸俗,對封建科舉制度下的產物的盲目崇拜之情,封建等級觀念根深蒂固。但作者并未直接痛斥于語言,而是采用了婉轉、對比的手法,幽默、詼諧的語言藝術,中肯的諷刺了社會的弊病,科舉制度的毒害。

《儒林外史》在諸多如對官場的自動遠離與熱衷于科舉做官之人,中舉前后的貧富差距,窮則棄之,達則觀之的對比交錯中,作者把封建科舉制度和科舉制度下的狂熱追尋者與趨炎附勢、虛偽的人情諷刺得淋漓盡致,在不著聲色中表現(xiàn)了作者的愛與憎,崇高理想與污濁現(xiàn)實。

44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