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多個簡書大神安利的這本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暢銷書,好奇了這么久,我終于讀了!
它用小說的形式講閱讀與寫作的入門與進階,讀起來生動有趣,也讓我了解1930年代的學校生活是什么樣兒的。這本書的主角是兩個初中生,他們在學習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家長、老師又是如何引導他們自己去給出答案的?
和很多優(yōu)秀的現代文學一樣,這本書給我震撼最大之處在于,從字里行間讀出的自強不息,和對真理的不斷追求。以前讀胡適、唐德綱,在那個動蕩的局勢下,西南聯大在一次次搬遷下堅持開課,老師沒有工資,學生也習慣了敵軍轟炸……雖讀得如臨其境,但始終隔著一層,似乎偉人所為是順理成章的。而《文心》中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第一次從學生這種小人物的視角去審視,去思考,我應該怎樣去面對殘酷的現實。
一個中學生沒錢讀書被迫去工廠當學徒工,他一開始也很抗拒,他父親找來俄國詩人寫工廠勞動的現代詩給他讀,讓他明白生活就是藝術的來源。并開導他,學習不是一定要在學校里。他離開學校的那一天,全班同學給他開歡送會,他的老師也說:在哪里都可以學習,只要你有一顆向上的心,何況你已經學會了自學。他后來也真的不負眾望,把自己在工廠里的所見和思考寫下來給同學傳閱,時常找機會和老師同學交流。
這是我讀過的關于閱讀和寫作的書中最特別的一本。它是一本小說,即使大家知道這本小說的目的只是為了把作者關于閱讀、寫作的見解通過幾個人物之口抖落出來,但這本書還是大大超出了大多數讀者的預期!它的情節(jié)內容很有深度,以小見大烘托出了時代背景,塑造出了幾位不偷懶強行灌輸的老師,主動學習思考的學生。我忍不住覺得,這些事是真的。它們雖經時間沖刷了近百年,卻鮮明依舊,經得起時代的檢驗。
閱讀目的:承前啟后的年代,他們對于古文和白話文學習的看法,他們對于閱讀(輸入)與寫作(輸出)的訓練方法。
閱讀姿勢:快速閱讀。內有一些名家文章講解時,可翻看原文學習。遇到一些和自己學習方法有區(qū)別之處,停下來思考,做筆記。推薦度五星
有時候會感覺小時候看過的書還是太少了,尤其是經典古籍類的書,長大后寫文章經常會感到肚子里墨水總不足,文字間的靈氣是有的,可惜底蘊就差了些,這個大抵和兒時讀過的古籍偏少有關。
因為兒時尤其是小學高年級至初中階段讀過的書,會在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跡,而那時候腦子記性也是最好的,加之這個階段一直是處于寫作的學習高密度期,學以致用的機會就比較多。初中時其實我也讀了不少書,不過現在想想很多一部分是現代文學,其中港臺文學就很多,特別是那個時期很流行香港的武俠和警匪文學,這也是累積一個人文字氣息的基礎吧。
中華文字的精練,當代人是很難超越古人的。小時候因為父母讀書都不多,家里也就沒有什么高質量的藏書,我的大部分閱讀都是在我舅舅家搜羅的,后來就到家門口的小巷間借書攤里流連忘返。那個時候還很流行擺個借書攤,幾毛幾分的借書,居然也能養(yǎng)活一個人吃上飯,心里想那個時候的人興許還是比現在的人更愛看書吧,現在連市圖書館免費借書都鮮少有成年人流連其中。
閱讀夏丐尊和葉圣陶合著的《文心》一書,看到枚叔為樂華和大文挑選經典古籍時,心里真有些羨慕呢,缺少閱讀書目進程的日子,讀書總感覺有些瞎忙,雖然讀過的書都是會有用的,可閱讀古籍畢竟和我們的文化背景有些差距,按照一定的節(jié)奏會更加有效。
兩位文豪在書中借枚叔之手,向新入初中的學生推薦了一份典籍閱讀清單,相當有益,現在的小孩子閱讀品類多,閱讀開始時間也比以前的孩子要早的多,加上各類網絡信息發(fā)達,其實是可以早一些接觸,不一定非要等到初中了。讓我將書中推薦的書籍做一個整理吧,也許,你可以按圖索驥,回家也為你的孩子打造一個古籍小書柜,乘早打下文字的底子。
1、端正態(tài)度、有感而寫
隨著自媒體日益發(fā)展,越來越多人把寫作當做賺取外快的新途徑??繉懽髯儸F無可厚非,但越來越多人急于求成,靠套路寫出粗制濫造的內容、為了寫而寫。
《文心》提出想要寫好文章,一定要先端正態(tài)度,有感而發(fā)。寫作應當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玩意”。文章也應是現有內容、后出題目。那些模仿爆款題目下的花言巧語、隨意應付,不僅不會吸引讀者,更阻礙了日后的寫作道路。
2、作文章法
2.1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說話,都要在承接、轉折的地方留心。有時用錯一個連接詞會把一整段的意思攪糊涂。
這點我在《一本小小紅色寫作書》也讀到過:正確使用連接詞,避免文章內容的錯誤引導.
2.2我們在使用字詞時,要知曉其準確意思,絕不可以望文生義、斷章取義。
比如“萬人空巷”這個詞。某些電視劇為了顯示收視率之高,常用播出時間萬人空巷來形容。但實際上“萬人空巷”是指成千上萬的人擁向某處參加盛典或觀看熱鬧兒。
3.知、情、意
對于一件事物,知指它是什么,與別物的關系;情指對其發(fā)生的任何情感;意指如何將其處置。任何一篇好文章都包含了知情意得三部分,都要有作者自身的認知、思考、總結。一篇文章若沒有知的駕馭,只有情,那變成了空洞乏味的口號。
4.觸發(fā)
所謂觸發(fā)就是由一件事聯想、感悟到其他事。讀書時的一句話,與自己生活有所交涉就是觸發(fā)。對于目前的經驗,又發(fā)現了旁的意思也是觸發(fā)。我們在讀書時,常常會覺得書中某一個點與作者產生共鳴,這也是觸發(fā)。
寫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觸發(fā)的功力。當作者寫的某句話、某件事觸發(fā)你去思考,于有字書外讀無字書,那這就不失為一篇好文章。
但如前文所說“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觸發(fā)也要有自己的新味,切忌拾人牙慧。
《文心》一書最初連載于《中學生雜志》,但讀者并不僅限于學生。這本書算是彌補了應試教育中如何讀書、寫作的空缺。希望讀過此書的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新得、新味。
麗麗,老規(guī)矩,你幫我寫作文或者我抄你的,我送你一件禮物。從小學三年級我就練就了一身賄賂人的本事,那個時候寫作文成了每個禮拜都必須要做的事情,每次這個時候就是我的噩夢,還好我的鄰居麗麗他是寫作能手,從此她就成了我的救星。
哎,從小就對文字不感冒甚至說看見就會作嘔都不為過,到初中到高中,寫作是永遠都逃脫不了的的學習任務,到了畢業(yè)也沒有對文字產生一丁點好感。
誤打誤撞進了新媒體行業(yè),偏偏就靠和文字打交道混飯吃,看來是難逃文字的魔掌了,還是老老實實的接受好了,就這樣因為從內心的接受才堅持寫了五個月的文章(說得好聽是文章,說的不好就是群魔亂舞的既視感)而沒有一點要吐的跡象,看來也并沒有讓人痛苦到死的感覺啊。
畢竟進了這個行業(yè),而且這個行業(yè)如此的牛氣,要把對文字的興趣培養(yǎng)起來,就開始督促自己,不管好與壞都堅持寫下來一點點。
到現在已經有大約半年的時間,不再對文字有抵觸,有時候不寫點反而覺得會不舒服,或許這就是改變。
為了對自己的寫作有促進,讀了一本書《文心》,其實是適合初中生的讀本,不過對我們多數人而言讀一下也是會有很大的收益的。
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工人之間對學術的探討的氛圍尤為讓人欽佩,對于一個字,一個詞等都能夠說的別人心服口服而且有理有據。
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方式怎么可以達到這種效果?沒有恐嚇,沒有棍棒,有的只是引導,耐心的引導?;蛟S就因如此學生才喜歡上了他,更愛上了他的課堂。
曾經中學的英語讓我著迷,或許是由于最初對新東西的好奇心吧,考試也拿了不錯的成績,英語老師也因此對我特別的照顧,本身對英語的喜歡又加上對老師的喜歡讓我也因此對英語的鐘愛是屢增不減。
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讓我們看到如此和諧的師生氛圍吧。
書中對文字的寫作等方面的說法也很容易讓人接受。覺得中學生可以先提前看一下這本書做好預熱真的不錯。
初讀《文心》總有著一種在學校學習的感覺。因為書中的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寫作的基礎,每讀一小節(jié),就像上了一堂語文課。書中的內容全面且細致,讀完之后,讓人有一種學習上的突然頓悟,哦,原來自己平時的寫作毛病書中早已說到,那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自己經常所犯。就是這樣,通讀一遍《文心》最大的收獲就是,讓自己對自己所寫的東西有了清晰且深入的認識,更讓自己對人生中的學習有了更多的感悟。
作者說,讀書的目的在于收獲其內容意趣。這看似一句普通的話,卻指出了我們大部分人平時讀書所犯的毛病,為了讀書而讀書,看完也就忘記了。想要讀書有所收獲,就要注意文章的內容帶給我們的思考,換句話說,就是要有所觸發(fā)。
什么是觸發(fā)呢?作者在書中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觸發(fā)就是通過書中的內容,去延伸自己的思考,有了思考才會有自己的所感所想,自己思考的這些內容,恰恰是寫文章的關鍵部分。
此外,觸發(fā)更是建立在我們自己的學習能力上,傳統的思想總是認為知識是通過學校學習來獲取的。但是作者告訴我們,知識的提高與生活的改進本身并與學校沒有太大關系,這就好比會學習的人無論是否在學校,他們都能獲取知識,如此看來,觸發(fā)更是對自我學習能力的一種高要求。
總結來說,若要寫出好文章,需要多讀、多看、多思考,最最重要的當然是要多多練習。因為只有練習才能記錄下我們學習過程中的觸發(fā),而不斷的記錄才能做到熟能生巧。這就好比我們做飯,明明是一樣的原材料,大廚做的永遠比我們普通人要香。正是因為大廚在烹飪的過程中,對于火候、時間等比我們普通人有著更豐富的經驗。
《文心》讀書心得體會精選范文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