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之后,我為她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q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yè)中而欽佩,我為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持在三尺講臺上而敬佩。
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于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shù),癌細胞轉(zhuǎn)移的肝臟。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臺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在講臺上,領(lǐng)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不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依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么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話說就是“如果說我有追求,那是我的事業(yè);如果說我有期盼,那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拜讀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領(lǐng)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xiàn)出來的精神魅力。張桂梅不是制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著英雄的概念,這些英雄就生長在普通的生活中。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yīng)該像張桂梅同志那樣為學、為人、為師,在建設(sh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事業(yè)需要更多像她那樣的教師。我們學習張桂梅,就是要學習她處處以共產(chǎn)黨員的先進標準要求自己,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她愛崗敬業(yè)、為人師表,為教書育人恪盡職守、嘔心瀝血的精神;學習她崇高師德、治學嚴謹,為追求學術(shù)鍥而不舍、求真務(wù)實的精神;學習她珍愛生命、堅忍不拔,為戰(zhàn)勝病魔而不屈不撓、積極樂觀的精神。
從張桂梅老師的身上,我們不僅看到她是一個優(yōu)秀的黨員干部,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黨,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她熱愛的教育工作和學生。她是新時代共產(chǎn)黨員的優(yōu)秀代表,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杰出榜樣。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獻給了黨、獻給了教育事業(yè)、獻給了貧困山區(qū)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chǎn)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我們要以學習先進典型為標桿,對照黨章、準則、條例查找差距、檢視剖析好自身存在問題,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懷著心系群眾、服務(wù)人民的公仆情懷,發(fā)揚銳意改革、勇于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端正扎根基層、勤奮敬業(yè)的務(wù)實作風,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20多年來,張桂梅同志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秉持為民情懷,保持著鑄魂育人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用愛心培育愛、激發(fā)愛、傳播愛,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 的諾言。
1975年12月,張桂梅響應(yīng)黨的號召,從黑龍江來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shè),在此后的時間里,她把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qū)的教育事業(yè)。1996年,丈夫去世后不久,張桂梅放棄了在大理優(yōu)越的工作環(huán)境,申請調(diào)到深度貧困山區(qū)華坪縣。從此,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山區(qū)、民族地區(qū)、貧困地區(qū),越走越偏,越走越苦。來到華坪后,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并承擔起4個畢業(yè)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wù)。沒人喜歡艱苦,張桂梅也一樣,但她卻選擇了艱苦,她說:“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她越發(fā)感受到做好民族貧困地區(qū)教育工作的重要。
“沒有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沒有媽媽無私的愛,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一切!”從小在麗江市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長大的華坪縣石龍壩鎮(zhèn)人民政府工作的張惠華的講述,讓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張桂梅的無私大愛。
2002年,張惠華兒時,父親因礦難去世,母親又離家出走,他和弟弟被送到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剛到福利院,一位戴眼鏡的短發(fā)老師走來,笑著問:“吃了飯沒有?”她一手抱起弟弟,另一手緊緊抱住張惠華說:“孩子,別怕!以后,我就是你們的媽媽,這里就是你們的家?!蹦莻€擁抱,張惠華一直都記得。
張桂梅教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教他們友好相處,給他們買吃的、穿的,送他們?nèi)プx書。病了,她比誰都著急。在孩子們心里,她不知不覺從張媽媽變成了媽媽。
有一天,孩子們掰了外單位圍墻上的鐵柵欄,張桂梅把他們找到一起嚴厲批評并追問鐵柵欄去哪了?孩子們說:“賣了,買月餅吃了?!睆埞鹈愤t疑了一下說:“沒給你們買月餅是我不好,但亂拿別人的東西是違法的,以后一定不能這么做?!苯Y(jié)果當天下午放學回家,孩子們看到食堂桌上擺滿了月餅和水果,張惠華說,那是他一生中吃過最甜的月餅。
高中畢業(yè)后,張惠華考上了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隨后第一時間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因為他也想成為像媽媽那樣的共產(chǎn)黨員。大三時,他如愿以償,成為172個兄弟姐妹中第一個共產(chǎn)黨員。
現(xiàn)在,張惠華和兄弟姐妹們都長大了,但每年春節(jié)都會趕回來陪伴媽媽。吃年飯前,他們都會唱一首《獻給媽媽的歌》。他說,這首歌不僅承載著自己童年的記憶和媽媽多年來的艱辛,更寄托著對媽媽的美好祝愿!
云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主任記者陳澤慧先后三次采訪過張桂梅老師,在她采訪先進典型十多年的過程中,張桂梅是最令她震撼、折服、感動的一位。
初見張桂梅,陳澤慧有些不懂,一位身患多種疾病且年逾60的老人,為什么不退休,為什么堅持在學校上班?“張老師離不開學校、離不開學生,也許,上課是張桂梅老師治病最重要的一副藥?!睂W校里一位老師為她解答。
在采訪期間,陳澤慧跟張老師生活了一個星期,一起去家訪、一起做早操、一起上課、一起去學生宿舍查夜……也在一點點地感受著張老師對學生、對華坪女高無私的付出。
“為了這些孩子們,你沒有一分存款、沒有家,反而留下了一身的病,你付出了那么多,你覺得值得嗎?”張桂梅回答說:“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更要努力用自己的力量為黨、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只有當別人需要我們,社會需要我們時,那才是我們真正的價值所在?!?/p>
在采訪中,陳澤慧發(fā)現(xiàn)張桂梅時刻不忘自己的黨員身份,總是把黨徽戴在胸前,換衣服后的第一件事,也是把黨徽別上。張桂梅笑著對她解釋:“這是我最美的‘胸花’,看著就有力量!”
今年8月,張老師不顧身體虛弱堅持錄制《張桂梅思政大講堂——信仰的力量》,她再次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她“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
很多人都在問陳澤慧,華坪女高成功的密碼是什么?一次次與張桂梅的交集讓她明白了——如果說華坪女高真有密碼的話,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張桂梅覺得,貧困山區(qū)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質(zhì)女孩一一低素質(zhì)母親——低素質(zhì)下一代”惡性循環(huán)。張桂梅認為,只要母親的素質(zhì)高,孩子的素質(zhì)就高。要解決偏遠山區(qū)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高婦女素質(zhì)入手。由此,她萌發(fā)了創(chuàng)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夢想。2002年起,她就開始為這個看來“根本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而四處奔走。
“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經(jīng)病?”張桂梅的“宏偉藍圖”招來的是許多人的質(zhì)疑和辱罵。但張桂梅并沒有放棄,為此飽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為籌集資金辦學,張桂梅求過很多人。一次,張桂梅到某企業(yè)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辦女子高中的構(gòu)想說完,該企業(yè)的領(lǐng)導就叫保安趕她走,“見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很多工人還出來看笑話?!笨粗还匪浩频难澩群土餮哪_,想著自己的委屈,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更多的時候,疲憊、無助至極的她坐在街頭,靠著墻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2008年1月7號,姐姐從哈爾濱打來電話,說哥哥病危,一直喊著我的名字,盼著見我最后一面?!薄扒『卯敃r宣傳部通知我9號到中央電視臺錄制節(jié)目。我想北京離哈爾濱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電視臺后,熱情的編導找了個企業(yè)家和她對話,爭取幫她解決點女子高中的困難。一邊是山里的娃,一邊是彌留的兄,張桂梅艱難抉擇。當她把節(jié)目錄完,等來這位企業(yè)家承諾給女子高中50至100萬元資助的同時,也等來了哥哥已經(jīng)火化的消息.......。那種錐心之痛,張桂梅至今難忘。
籌建學校的日子,張桂梅異常艱難、身心疲憊,但她始終義無反顧,矢志不渝,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她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xiàn)了。2008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 2020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跡材料個人學習心得體會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