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指的是讀者在閱讀一本書之后,對書中內容以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理解和思考所總結出的個人體驗和收獲。下面是關于《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點一點,我慢慢看完了那本書:《朝花夕拾》;一步一步,我漸漸走近作者的內心:對那萬惡的舊社會的批判;一夜一夜,我思考著:“他,是以怎樣的毅力提起這沉重無比的筆,來諷刺這“人”吃“人”的社會?”或許是童年的回憶太美好,而現實卻是那樣的冷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體驗到了百草園的樂趣無限: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單單這段文字,就讓我身臨其境。走進百草園,一棵高大的皂莢樹整日陪伴著你。心情煩悶時,看看那碧綠的菜畦便覺得好多了。數不勝數的動物在園子里陪你玩耍,日日無憂無慮,不必去理會外界的嘈雜。這般日子,現在又有幾時?而踏入三味書屋,一股濃濃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面對的是一名方正,博學的先生。雖說三味書屋的樂趣不比百草園,但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有有何不好?
在魯迅先生童年時或許有太多的不愉快,但他在字里行間為我們體現出了孩童的天真,爛漫,純潔,無憂無慮,呈現出一幅幅自然的畫,供我們欣賞。
在嘈雜的城市中,一切都是忙碌的。當累了,厭了,倦了,回首望望過去,會有什么愉快的回憶嗎?又或者,會有什么回憶嗎?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這樣說過: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都沒有......”與其這樣碌碌無為,倒不如現在放慢腳步,我送你《朝花夕拾》靜靜品味。
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面,感受到作者心中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與童趣。
我的心中那份兒時記憶也就因此被喚起——我的童年時代是在一個叫“馮家灣”的市郊村子里度過的,在那里充斥著我整個童年的美好記憶,回想起來還真是記憶猶新,忍俊不禁吶!那會兒,我有著許多的小伙伴,他們總與我一起到村子里的大片油菜花地玩兒,偶爾還捉捉蟋蟀和螞蚱,小心翼翼地裝進塑料礦泉水瓶里,在瓶蓋上用鐵皮戳幾個洞想著不讓這些小東西悶死。喜歡在那塊菜地上面開心地奔跑,你追我,我趕你,累了就仰躺在這塊不太大但又在我們這群孩子心中如此之大的天地里,偶爾還會聞到泥土混著小野花的香味。有一片兒地方還總能挖到彈珠呢!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七歲的那個秋天,我與伙伴們約定著一起去這片菜地的最南面——那個在我們心中充滿著神秘色彩的新村子里進行我們當時所謂的探險,到達的時候,發(fā)現了一片較大的橘樹林呢!而那個季節(jié)又是橘子成熟的好時節(jié),一個個金黃色的飽滿橘子看著就要壓彎了枝頭一般,看得人直流口水,我與伙伴們便一人摘了一個解渴吃。不料仿佛是那片橘樹林的`主人——一個留著銀色胡渣,戴著草帽的老爺爺看到了我們正在偷橘吃,便大聲呼住我們,不記得當時是誰拉起了我的手,帶著我一起跑過那片菜地,回到我們的村子時,大家一邊喘著氣,一邊看著對方笑著……現在,我已經離開了那個充滿著我童年美好回憶的地方,住進了高樓里面,緊張的學習生活、加快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喧囂與壓抑更像是給我套上了枷鎖一般,離那個與自然密不可分的童年越來越遠,讓我那份向往著自由的心情越發(fā)的強烈。殊不知,這些城市就如青花瓷一般易碎而轉瞬即逝……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個難以忘懷的童年罷?只是他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悄悄地藏進了你心底,魯迅先生用他那獨具魅力的語言文字熏陶著我們的心靈一般,以人性、童真去感受這個世界,卸去偽裝,喚起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那個即將逝去的童年將永遠深藏于我們心底!
進入小學之后,我知道的并讀過的名著不少,而在這些名著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先生筆下唯一的一本回憶性散文集,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
在魯迅先生的彌留之際,回憶起自己童年的點點滴滴,回憶起自己身邊那些充滿溫暖與愛的人,心中應該是別有一番滋味。本應該是快樂的童年,卻被當時封建的思想所籠罩著,透露出腐朽的`氣息。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用筆墨最多的一個人物,便是長媽媽了。在《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通過阿長與‘我’之間發(fā)生的幾件事,來寫‘我’對阿長的懷念并反映社會的黑暗。長媽媽這樣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獨特而不平凡,通過對長媽媽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在這篇文章當中,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愛與同情。讓我們再一次回到了那個純真的年代,學會去關懷身邊的每個人!
《朝花夕拾》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活靈活現的人物,富有飽滿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著監(jiān)獄般囚禁人們的舊社會。一切的感受,都是這么天真,都是這么的爛漫。最值得贊嘆的是,作者以一個小孩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讀起來讓我感到無比的親切,時不時還會引起我心中的共鳴!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的童年是辛酸的,也是快樂的,我們的童年也像他一樣,無論過得好壞,它都會給我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回憶。
魯迅是個名人。
他不因為名利而隨波逐流,也不因為到處碰壁而暗淡自己。這幾天讀《朝花夕拾》,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全新的魯迅。曾經,我對他也很痛恨,因為他寫的文章確實很難懂。但在這本書中,他留下了許多令我回味無窮的東西。讓他又愛又恨的長媽媽;那只小時候養(yǎng)過的隱鼠;還有那充滿歡聲笑語的'百草園以及留下朗朗讀書聲的三味書屋等等。這里的魯迅,是一個對兒時的美好無比懷念的普通人。
魯迅是個平凡人,他也很辛苦。
當他得知那只隱鼠是在找媽媽時被踩死的,他十分傷心。如我一樣,也曾失去美好,也曾不被理解。當他滿懷希望想要去看五猖會時,父親卻讓他多背書。魯迅的父親年老多病,魯迅想方設法幫父親治病,誰知那些醫(yī)生卻讓父親去算一下命。最后他傷心地把百草園賣給了朱文公子女。魯迅其實也是一個平凡人,他又有著我們這一代人未曾經歷的酸甜苦辣,也有我們這一代人的傷心。
祝我們不要隨波逐流,也不要暗淡自己,被埋沒在社會里。
《朝花夕拾》這本散文乃我國著名的大文豪魯迅先生所作。眾所周知,魯迅先生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犀利之感,文里行間之中都飽含著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每一個字都好似一把刀、一根皮鞭,抽打著、批判著舊思想與當時腐敗的社會?!冻ㄏκ啊芬灿蓄愃破?。
從第一篇《狗·貓·鼠》便可知曉一二。魯迅先生在此文中寫道,他承認自己是仇貓的.,但他又怕別人說他仇貓,為什么?其主要因素還是在于那些名人教授,若幾時一不小心得罪了他們,那些人便說:看吶,魯迅先生不是仇貓的嗎?狗也是仇貓的,魯迅先生卻說要痛打“落水狗”。啊哈,經某些人如此一說,我們偉大的魯迅先生反倒成了狗,并且還要與“同類”自相殘殺呢!按這套邏輯一來,魯迅先生可被坑到“文字獄”里去了,不論說什么都是錯的,也真是禍從口出呵!
魯迅先生是白話文的發(fā)起者,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當時的一些舊文人是十分反對且妨害白話文的。倒像古時商鞅變法,總是有人去反對的。正如魯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圖》中憤恨地寫到:只要對于白話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在“五四”運動之前,小學生可讀的書是少得可憐的,與其他國家兒童圖書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由此可見白話文這種新文體的意義及好處是多么巨大。但迂腐的知識分子也不在少數,嚷嚷著文言文才是歷史的主流,他們難道不知道改革才是歷史的發(fā)展潮流嗎?舊中國正是缺少改革才落后于世界,若想復興中華民族,改革是必不可缺的。
一朵香氣襲人的花盛開在清晨,然后凋落,傍晚拾起時,早已芬芳不再,卻又引人深思。正如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舊事重提,物是人非,又依依不舍。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中年以后回憶年少往事而寫下的一本散文集。拋開魯迅先生的種種頭銜和光環(huán),走進魯迅先生的世界,你會發(fā)現,他和我們所有人一樣,都曾是一個頑皮的`小孩,都擁有一個五彩的童年,也都擁有最質樸的愛。
在整本書中,最能引發(fā)我共鳴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這篇文章中,作者從兒時的游戲寫起,再到后來的讀書學習,都與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無異,容易產生共鳴。曾經,我們也都還是在草坪、田野之間打鬧的孩童,卻在七歲那年,背上書包,走進學校,去學習知識。學習生活雖然將我們框進去學校中,有時會有些乏味,但是,學習知識可以增長見識,可以開闊眼界,也是通向未來的必由之路。童年的方式一模不一樣,又都能從彼此身上看見曾經自己的影子。
還有《阿長和山海經》一文,令我最為難忘。全文通過作者與女仆阿長之間一件關于《山海經》的小事展開描寫。當沒有文化、粗俗的長媽媽為作者買來一本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經》時,我突然發(fā)現其實愛很簡單。愛就是小事的細節(jié),雖然不驚天動地,卻是最純凈質樸的情感。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帶我們認識了一個全新的他。內容并非深奧難懂,反而十分平易近人,也借這本書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以及舊時孝道的虛偽。
在暑假的時候,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書中寫的是魯迅以前的回憶,資料主要是作者對當時舊社會的批判,也體現了魯迅先生寫文章的語言特點。
在這本書中有十篇文章,其中有的寫的是作者的童年,有的寫得是作者的青年,作者幾乎把自己的一生寫進書中。有些故事讀起來會有一絲親切感,就如作者的《五猖會》,在“我”正準備去看廟會的時候,父親卻讓“我”背書,此刻的我們身上是不是也會有相同的事情發(fā)生呢?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我才覺得父母的這種行為是不是沒有顧及孩子心理的感受呢?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長媽媽,雖然讓晚上的睡相不好,而且還愛說別人壞話,但她還是有優(yōu)點的,如“我”和她聊到長毛的時候,她的精神,“我”甚至對她產生了個性的敬意,雖然這敬意越來越薄,在長媽媽的`身上,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當時的社會的婦女的形象。在此刻的社會中雖然也有這種“反面”形象,但已經很少了。這也是當時封建社會留下的后果。
在這本書中,我不但見到了一些舊社會的壞風氣,還有一些值得我仍然學習的地方,就如書中的藤野先生,他是魯迅先生從醫(yī)時的老師,他為人十分的嚴謹、認真。在“我”的筆記中,他都會幫“我”勾勾畫畫,有一點錯誤他都會改出來,這也使“我”對他充滿了敬意。而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正是我們就應學習的。
總之《朝花夕拾》向我們揭示了當時舊中國整體社會現象,落后、愚昧。也激勵我們珍惜這天,更好的去創(chuàng)造明天。
我手捧著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字里行間透露出少年輕狂時的童真,神恩似乎飄向了哪些曾經屬于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這本會灸人口的巨作,正同他的名字一樣,是魯迅先生在中年寫下的回憶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晨曦會顯得更加嬌艷,到了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添平了一種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肴,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動物為伍,仿佛這樣的童年才能精彩。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速度鉆進百草園。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也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屋生活的最好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十分無趣。
從書卷里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純真的目光探照了我的心,引起了我都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經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得有血有肉。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的確很厲害,他的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炙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向往與小動物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中年的魯迅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的小孩子,身上散發(fā)著陽光般的氣息。
暑假里我細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fā)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鏡吾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fā)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
印象最深的情節(jié)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經》,三味書屋后面還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玩耍的無限樂趣。而《阿長與山海經》說的是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jié)”,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謀害了我的“隱鼠”,給我買來了《山海經》等??坍嬃艘晃豢删纯蓯鄣姆饨ㄅ缘男蜗?,她有著中國勞動婦女的傳統(tǒng)美德,她不僅質樸,而且善良,關愛別人。作者由原來的討厭她,變成敬她愛她。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爛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不過,這正是兒童特有的。
閱讀著作者的童年,字里行間不時流露出童年的天真爛漫,令人向往。這些文章是魯迅先生在逐漸老去的時候寫就的。人將老的時候,回憶起自己童年的點點滴滴,回憶起當初的味道,應該別有一番滋味吧!我們應當珍惜這些回憶、珍惜自己的童年,不斷地去回味,不斷地去領悟,相信有一天,我也會有屬于我自己的一本《朝花夕拾》,你更會有這樣的一本書。
今天呢,我欣賞了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書籍——《朝花夕拾》。
魯迅先生之所以“仇貓”,我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在小的時候,魯迅先生曾經養(yǎng)過一只很喜歡的小隱鼠,但是不久之后,長媽媽告訴他小隱鼠在夜晚的時候被貓給吃掉了,因此從那以后特別的討厭貓,盡管后來得知小隱鼠的`真正死因——小隱鼠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長媽媽一腳給踏死了,但還是很討厭貓,我覺得這件事情在魯迅先生的心里烙下了印記,以至于他越來越討厭貓,過了那么多年,在寫《朝花夕拾》的時候還記得這件事情。
目前,我只欣賞了小引與第一篇《狗·貓·鼠》,在這一篇中,魯迅先生主要列舉了貓的罪行以及自己不喜歡貓的原因。我清楚地記得貓的罪行之一是它的性情和別的猛獸不一樣,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到自己討厭了,這才吃下去!!這一舉動使我深深的感覺貓和其他的猛獸不一樣,不,是比其它的猛獸還要兇殘一千倍!!其實,以前,我的觀點和魯迅先生不一樣,我那時認為貓是可愛的,是對人類有益的,而老鼠是可惡的,是讓人憎恨的,我聽我媽媽說過,我妗子是買菜的,每天都會發(fā)現一些本來很好的菜在一夜之間被老鼠啃得“漏洞百出”!!實在讓人生氣,而貓正好可以幫助我們去“逮捕”這些“逃犯”,豈不是很好?但是看了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了解了魯迅先生心中的貓的形象,我也漸漸的開始對貓產生一種討厭的感覺……
整篇文章都在說貓的罪行,而那些現實生活中的“貓”,又是多么讓人討厭!
初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品味一杯淡雅的茶,開始會覺得很平淡無奇,也許還會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墒?,如若你反復回味后,便會覺得齒唇都是余香,感受到這其中的真諦。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都是信念。
站在這樣的一個和平年代去看戰(zhàn)爭年代的魯迅的《朝花夕拾》,我覺得這書中滿含著無奈。一場大火之中,所有人都被困在了火海之中,所有人都在沉睡之中,但卻有些人醒了,他們希望讓周圍的人都能清醒過來然后一起逃出去,可周圍的人卻怎么也無法喊醒。而魯迅無疑是這早醒的人,他也想喊醒周圍的人,但這卻收效甚微。
即使這樣,魯迅先生卻不愿意放棄,從《朝花夕拾》中我看更多的信念。一種堅信著中國能站起來的信念,回顧往昔,也許會有那些惡象,會有那些在封建禮教中掙扎的人們,但這一切必然會過去,在那樣的時候寫出那樣書的人必定有著堅定的信念。
和平時代的我們也需要這種信念。這種信念也許與先輩們想要振興中華有所不同。但我們必需要有信念,因為信念是你一生可以堅守的東西,一生追求的東西。可以想象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必然是一個茫然的人,他眼中透出的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這必然是一件可怕的事。
想到這里,使我不禁回憶起一件往事。
在小學時,我對數學的“24”點充滿了好奇的濃濃的興趣,可我怎么也學不好,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可以的。于是,我便開始利用課余研究“24”點。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學會了如何巧妙計算“24”點了。這證明了,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個目標,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朝花夕拾》中所傳遞的信念給了我很大的啟迪,讓我明白了很多。希望更多的人能從中領悟到更多的道理,指引更多的人在信念的光輝下前行。
是個真正的正人?!冻ㄏκ啊酚闷綄嵉恼Z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厚而有內在的年少故事,打擊了軟禁人的舊社會,表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希望。
雖然在魯迅的年少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作業(yè),但不時從言外之意中泄漏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豪情,讓人眼前不由呈現了一幅幅心曠神往的天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年少回想的散文,正如讀著發(fā)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酷愛天然,神往自在的童真童趣。我似乎看到了年少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峻教導,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全部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識吧,因而我才會那樣喜歡,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國際,讀起來讓人感到反常的親熱,充滿激情。
小時侯,爺爺、奶奶、爸爸、母親和我住在一同,那時我經常和樓道里的一些小同伴們一同玩耍,一同嬉戲,每次都玩的很開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時間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聲才會依依不舍的完畢游戲回家。每逢佳節(jié),吃完團圓飯,咱們又會集合在那一片屬于咱們自個的空地上,點燃咱們早就準備好的小煙花,在火光中,縱情的奔跑著,歡笑著,舞蹈著,領會著史無前例的高興?,F在,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門和其他同伴們嬉戲了,而是不斷的為學業(yè)勞累。每封佳節(jié),也不在出去和同伴們一同放煙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視著那些在烏黑的天空中開放的五光十色的“鮮花”,單獨享受著……
看過《朝花夕拾》有一種老年人回憶往事時的脈脈溫情。書中的十則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
當時,中國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他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魯迅在此則中更著重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于中國,對于“人”的熱愛。作品的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贊揚與牽掛。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輔導,是希望將日本精湛的醫(yī)學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的人們治療身體上的疾病,在此,藤野先生將醫(yī)術還原到了它本來面目——為著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yī),而不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為目標,著實可敬!在文章的末尾,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著不斷地“寫為‘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一次表達了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
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的脊梁”,以筆作槍,字字擲地有聲,這本《朝花夕拾》,雖是回憶性的散文集,但絲毫沒有改變它的風貌,對于作品中所指出的舊中國的弊端,我看過后觸目驚心,慶幸我出生在了祖國富強的年代,我下定決心,盡我所能不讓悲劇重演。在過往的日子里,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太多屈辱的歷史,而如今,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身為未來棟梁的我們,怎能不為了中國而去努力呢?從《朝花夕拾》中,我看見自己的影子,一個堅定的影子!
總而言之魯迅其實是在眾多的作家群中突出的一個,也是特殊的一個,他敢罵,罵茍延喘、陰險狡詐的人,罵貌似中庸的偽君子;他敢論,論國民眾生的劣根本性,論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劇之源。這就是魯迅一個大膽的作家!
近期讀了魯迅《朝花夕拾》,品讀了他的童年生活,使我極其向往。
說起他的童年,就不得不提起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了。
那時他的年齡應是與上學前班的年紀相仿的,與昆蟲鳥雀為伴,與木藤花草為友??柿?,餓了便摘下幾顆覆盆子,酸甜可口;累了,便靠著泥墻,望著天空,享受生活。而與現在我的童年相比,便是多了幾分自由與樂趣的。也許是我上了學,感覺太枯燥了罷,也許是時代的步伐太快,把它們都丟棄了罷,總之,現在是再也尋不到的。
人們說起魯迅那時的社會,便是封建、黑暗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最大的心愿便是在一座荒園中玩耍、打鬧吧!
再說三味書屋,便是現代的學校了,沒有了百草園中的自由與樂趣,只有嚴厲的老師與枯燥的學習。
魯迅的'童年除了是無奈與快樂,更多的還有一些悲涼……
例如《父親的病》,魯迅請了人們口中的“神醫(yī)”來為父親治病,年幼的魯迅還是未能保住父親的生命,而且還被榨取了不少錢財,從此家道中落,也正是從此發(fā)現了社會的黑暗。這位年僅16歲的小男孩便失去了父親,這也使他極其痛恨黑暗,一直與邪惡勢力做斗爭,掀開那些光鮮亮麗的外表,讓人們夢中驚醒!
魯迅從快樂到悲涼再到堅強,不禁令人同情,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正是這些練就了他那一種不屈服、不氣餒的精神。他更是以筆為武器,寫下了一篇篇留芳干古、耐人尋味、激勵精神的醉人文章!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
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后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y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jié)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
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冻ㄏκ啊酚闷綄嵉恼Z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于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艷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肴,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鄉(xiāng)下人,卻能和城里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xiāng)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yōu)槲?,仿佛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鉆進百草園。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閑來無趣。
從書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向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fā)著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著鴨子從身前游過,頒著手指頭細數“一只,兩只......”;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秘的地方,看著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里,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么。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私塾里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相比,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間只能呆在書院里讀書,會覺得有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于以前的孩子,我們的孩子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蕩,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里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于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么的寬松??墒?,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很累,很累。究竟什么才是我們孩子的的快樂。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冻ㄏκ啊罚ヮI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嵥榈挠洃浽凇冻ㄏκ啊分兄噩F,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每個人都有一個“過去”,或甜的或苦的,或酸的或澀的,但無一另外,都是一個人最珍貴、最隱私的記憶。也許,真的已經成為過去,可偶爾拿出來仔細回味一番,卻也不禁感慨一番。
無論如何,每個人最難忘的就是童年的記憶了吧!有時候,它像放電影一樣,一些斷斷續(xù)續(xù)的畫面就會浮現在你的腦海中。你會曾經做過的那些幼稚天真的事,而笑出聲來,這就是回憶的奇妙!
朋友們!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魯迅先生的童年趣事?仇貓,收集圖畫書等等,這都是他記憶中的一塊寶,他用它神奇的筆一一記錄在《朝花夕拾》中。
想起魯迅先生“仇貓”的那件事,我就忍不住想笑,多么天真的孩子呀!
其實,魯迅“仇貓”,我小時候也“仇貓”。莫非這貓真的就那么不惹人愛?記得那一年暑假,天熱得出奇。我現在家無所事事,見鄰居家的小貓晃著尾巴,慵懶地邁著步,朝我走來。興許我真的是太閑了吧,蹲下身子,用手輕輕地撫摸著柔軟的貓毛,漸漸的`,竟然愛不釋手,二話不說,把手探到貓肚子上,小心翼翼地抱到我懷里。小貓咪很是聽話,把腦袋隨意地搭在我手臂上,蜷起身子,呼呼大睡。可愛溫順的小家伙總能引起我的喜愛。我懷中抱著柔軟的小貓咪,干脆就找了個地方坐了下來,看著它睡得那么恬靜,我惡魔式地拉了拉它三角形的小耳朵。
原本,只是開開玩笑,沒想到我這個小動作立馬驚醒了懷中的小家伙。小貓咪受了驚,睜開謹慎的大眼睛,瞪得圓圓的,嚇得我不知所措,任憑它在我手臂上留下了殘忍的一口。
如今,這傷疤是一點兒都看不見了??晌覜Q不是“好了傷疤,忘了痛”的人。想當初,我可是流了血,打了針,吃了藥的,更重要的是,因此,我被好朋友嘲笑了一個暑假。以后,我朋友動不動就拿這事兒來迫使我想起當年的那只可惡的小貓,毀了我“一世英名”。
直到現在,我一見到貓就繞道而行,我可不想再從溫舊事了。
童年的記憶是金色的,是“人生”這本書的扉頁,是“夢想”這支歌的前奏,是“未來”這篇故事的開端。
朝花夕拾,越拾越有滋味!在暮年之際回憶童年之趣,乃人生一大樂事也!
魯迅的名字大家都知道。我第一次讀他的文章是在課本上。課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我很少搜索關于他的文章。不是我不喜歡他的話,而是我害怕我粗俗的眼睛看不到他的哲學。但他的寫作風格總是讓人感覺像一個和藹可親的祖父,簡單、真誠、平易近人。
當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時,我總是感慨萬千。它真實地記錄了魯迅從童年到青春的曲折經歷?;貞浨迥┑纳盍晳T。
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的童年并不無聊。他是農村人,但他可以像城市人一樣學習。少了農村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識。少了城里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和蟲子在一起,仿佛這樣的童年足夠美味。趁大人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速度,鉆進百草園。在這里低唱,蟋蟀也會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的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房的最佳詮釋。稍微懶一點,也會被壽鏡老先生說:“人到哪里去?”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閑來無聊。
很多人說寫文章是一件偉大的事情。他在現實世界中遭受的'各種挫折和曲折,也在自己的話語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在世界眼中,它是無價的,在我心中,它是一個曲折的老人記錄童年的回憶錄。
黃金時代的童年已經過去,留下的只能給我們細細的回味。瑣碎的回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
童年的不同時代,同樣快樂的回憶。令人難忘的時光,讓我們命名為花般的青春。
不了解為什么魯迅把“舊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說,這夕拾的朝花,已不僅僅是舊事,反倒是新事、喜事、傷心事。這篇文章可以分為酸、甜、苦、辣。
酸。的確,看魯迅的文本有點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里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后的疲態(tài),表面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過錯”。感人的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甜。不說阿長與魯迅過年時行禮的溫馨,也不說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低吟,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的童趣,一切心里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體味的親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進了甜美的童年故鄉(xiāng)。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敵是苦,阿長,父親的逝世是苦,永別的藤野先生是苦,跳進舊國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脫,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這本在暴虐、陰暗、烏煙瘴氣中躺過的《朝花夕拾》。
辣。魯迅的本色。辛辣的筆風,自然會有其筆塵直指人群。那句“橫眉冷對千天指”,凜然一個頂天大漢的形象,對反對、守舊勢力的抨擊與嘲諷是毫不留情。誓如對陳、徐兩人犀利、刻薄的.諷刺,入口微辣,入肚卻穿腸蕩胃,甚是尋味。
咸。淚水的味道,樸實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淚下。舊事的點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鹽分,染咸的是回憶,濺起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看過的回憶錄,大也是風花月殘。捕風捉影的閑情逸致,倒也沒見過這夕拾的朝花也別有風味,也是,百味不離其中,朝花夕拾一樣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