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學習了《懷念母親》這一篇課文,心潮起伏,心中頗有感觸。
這篇課文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了季羨林爺爺對兩位母親——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都懷有同樣的懷念和不變的情懷,充分表達了季羨林爺爺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這篇課文讓我感慨萬千,心中有說不完的話。
季羨林爺爺6歲離開了自己的生母,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迷糊,直到他上大學二年級母親棄養(yǎng),這么多年來他沒有得到過最無私的母愛,沒有得到一點安撫和溫暖,他反而怪罪自己沒有盡孝而在心中留下了永久的遺憾,我頓時肅然起敬,熱淚盈眶,如今我們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可是有幾個人對母親說了“我愛你”。我接著往下讀,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的悔恨之情。讀著讀著我深感疑惑,季羨林爺爺又為何將祖國視為母親,帶著疑問,我繼續(xù)品讀。作者身在異國他鄉(xiāng),心中還時時刻刻都牽掛祖國,是有一顆多么赤熱的愛國心!遠居海外他本應該過上安定的日子,可他卻在學業(yè)卓有成效后又來報效祖國!多么令人敬佩。
和季羨林相比,我愛媽媽的情就=1杯“礦泉水”,季羨林對母親就像廣闊無垠的大海。我愛祖國的情懷就好比一棵“小苗”,而季羨林對祖國可以說是懷著深情厚意,好比一棵“百年樹”一樣“高大”!
我是多么幸福??!長這么大,從來不知道離開祖國母親是什么滋味。我在學校里受到老師的愛護和教育,同學們的關(guān)心和幫助,在家里我受到爸爸媽媽的呵護、愛撫。我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強大的祖國!
周恩來有句話說得好: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我想,季羨林就是這樣的人,他熱愛祖國的高尚品德令我終生難忘。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受益匪淺,我們應該學習季羨林爺爺,共同懷著一顆孝心和一份火熱的愛國情懷。去孝敬父母,去報效祖國!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講了作者對他的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作者六歲離開他的生母,住在城里,在他讀大學二年級時,他的母親去逝了,他十分悲傷,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常常夢到母親,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shù)十年如一日。后來,作者到德國留學,他又時常懷念祖國母親,祖國也頻來入夢,他想念古國的朋友時,心里酸酸的,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一想到祖國母親,就心潮騰涌,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這種懷念一直伴隨作者度過了在歐洲的十一年。
作者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深深的懷念。母親離去了,作者內(nèi)心無比空虛、寂寞,似乎整個世界都變得一片黑暗,作者感到了刻骨銘心的痛苦和終身的遺憾。作者身居異國他鄉(xiāng),猶如孩子離開母親的懷抱,對祖國充滿了無限思念,而這種思念隨著離別時間的長久在不斷加深。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想到了媽媽對我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我比作者還要幸福:小時候,她手把手地教我寫字、畫畫,溫柔地給我講故事,耐心地教給我知識?,F(xiàn)在,她天天給我做可口的飯菜,不辭辛苦地接送我上學、放學,仔細地為我檢查作業(yè)、輔導功課,早上喊我起床,夜里為我掖被。媽媽的愛日日夜夜,浸潤著我生活的點點滴滴。將來我也要用愛回報媽媽,就像詩中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p>
同樣,如同作者依戀祖國,我也熱愛我們偉大的母親——中國。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中國人民勤勞、善良、勇敢,黃道婆發(fā)明紡織術(shù),華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詹天佑在崇山峻嶺中修建了鐵路,我又想到了祖國版圖上的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世界最高的咸水湖——納木錯……我也熱愛我的家鄉(xiāng),在這里我出生長大,有我的親人和朋友。
我們都與作者有同樣的情懷,愛媽媽,也愛祖國母親,我們要孝順母親,讓母親幸福。也要努力學習、使祖國母親的未來更美好。
母親是崇高的,是偉大的,而祖國母親是培養(yǎng)了千千萬萬個花兒的母親。
我打開課文書,翻在第六課的頁面上“懷念母親”這四個醒目的大字首先映入我的眼簾。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不僅介紹了作者季羨林老爺爺對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還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懺悔和對祖國母親永久不變的敬意。
本位主要講述的是季羨林老爺爺6歲離開母親,去城里住。雖然曾回故鄉(xiāng)兩次??啥际潜紗?。在他賭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就棄養(yǎng)了,他痛苦不堪:痛苦了幾天,這幾天不僅食不下咽,還寢不安席。到了德國哥廷根留學時,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頻來如夢,想念祖國的念頭不斷的涌上心頭,他在這段時間寫了幾篇感人肺腑的日記,在那之后,還寫了一篇名叫《尋夢》的散文,表達了他對兩位母親的思念之情。
這篇感人至深的違章,寫出了季羨林為沒有盡上孝道而痛恨自己。這是我想起了另一篇短文《一小口的差距》。這篇文章寫了和季羨林爺爺相反的舉動,說明季羨林老爺爺對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敬意和愛慕。
這時我想到了自己,有一次媽媽正在看電視劇,我看了看時間,靜悄悄地把遙控器拿走,把電視調(diào)到了動畫片,津津有味吃著面包,看著電視,根本不顧媽媽的感受。
和季羨林爺爺相比,我愛媽媽的請就如同一杯水,季羨林對母親就像廣闊無邊的大海。我愛祖國就等于一顆剛發(fā)芽的“嫩苗”,而季羨林老爺爺懷著深情厚意,好比一棵百年的“參天大樹”一樣高大。我是多么幸福啊!長這么大,從來不知道離開母親,離開祖國是什么滋味,什么感受。我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愛護,教育,在家里受到爸爸媽媽的呵護,愛撫。
今天,我們隨著劉老師學習了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懷念母親》。其中,“我的祖國母親,我也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我感受到季羨林老先生對祖國的思念,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季羨林每天都記掛著母親。
我從中真切的感受到了季羨林老先生是一位愛國的人,他做夢都夢見母親和祖國母親。季羨林老先生與祖國母親產(chǎn)生了一種密不可分的親情。季羨林老先生第一次離開祖國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她和故鄉(xiāng)的朋友,想起了和朋友往日的甜蜜時光,想起了在母親懷抱下歡快的時光。文章中“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對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貋?,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她的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边@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季羨林先生當時思念母親的情感,愛國的情懷。我還從“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yǎng),只活了四十多歲。”從中我感受到季羨林是一個母愛不全的人,是一個靈魂不全的人。季羨林在歐洲的十一年里,時時刻刻都在思念著母親,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中煎熬……
讀了《懷念母親》我知道我們一定要愛我們的母親,要像季羨林老先生愛自己的母親一樣。否則,以后會后悔無窮。今天,我想對母親說:“您永遠是我的母親,是我生活的希望?!?/p>
自從學了季老先生的《懷念母親》這篇文章之后,對我的感觸特別大。
季老先生這一位孝子,本想等自己事業(yè)成功之后來報答母親,不料,在先生讀大學二年級時,母親棄養(yǎng),只活了四十多歲。從此,季老先生天天自責自己,懷念已逝的母親,天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在先生第一次出國留學時,他不僅對生身母親更加思念,對祖國母親的思念油然而生。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季老先生在歐洲的十一年。
從字里行間中我都能感受到季老先生對母親的愧疚和那份送不出去的思念。
當課文學完,我不禁開始檢討自己,我有沒有季老先生那份孝心呢?小時候的我并不知道母愛是什么,只是認為那是理所應當?shù)?,認為為了兒女理所應當付出的。長大后,漸漸懂得了什么是愛,然而,長大了,自尊心也強了,有種翅膀長硬了想飛的感覺,對母親所付出的哎顯得有些尷尬。但是自從讀了季老先生的《懷念母親》后,就覺得人的一生實在太短暫了,如果在失去一秒鐘盡孝的機會,那將會與季老先生一樣——報終天之恨。
季老先生對母親的懷念是刻骨銘心的,對祖國母親的懷念也不例外。
身在異鄉(xiāng)的.季老先生身邊沒有一位朋友,在無盡的孤寂中,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國母親,每一個日日夜夜都在思念著她!
季老先生那份孝心和赤子之心深深讓我感動!懷著對季老先生的崇高敬意,和對自己母親與祖國母親真摯的愛慕,我決定要好好讀書,發(fā)奮圖強,報答父母,報效祖國!
季羨林在《懷念母親》一文中敘說了自己的母親只活了四十多年,更讓他愧疚的是在母親活著的時候,他一共就回家兩次,而且都是奔喪。卻沒想到這次的奔喪卻是為了母親而奔喪,季羨林對母親是永久的愧疚!
季羨林在文中還提到這樣的話”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這句話使我感觸很深:季羨林先生遠離故土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猶如孩子離開母親懷抱,心中無限思念偉大的祖國。他對祖國的愛深深的感染著我!
想起了那個飽含著濃濃的愛國之情的暑假。
”女士們,先生們。請起立。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只聽”騰“的一聲我和媽媽都站起來,眼睛 注視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聽著莊嚴的國歌,被運動員的驚人的毅力所感動著,心中涌起濃濃的愛國情意!當運動健兒戰(zhàn)勝困難時,我和媽媽都會擊掌祝賀;當運動健兒再次拿下獎牌時,我和媽媽都會歡呼跳躍,直到國歌奏響時,一切會立刻恢復平靜……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季羨林的話激勵我的愛國之心!
《懷念母親》一文初讀平淡無奇,甚至感覺跳躍性比較大。讀過一些相關(guān)的作品,了解了寫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靈,再回頭去讀,漸漸讀出了味道。季老學貫中西,文通古今,對如何寫散文有自己的獨有看法。他曾說,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實,“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現(xiàn)在,為了自傳“只寫事實”,他在寫此文時盡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讀來顯得平淡了??墒俏恼隆捌健焙汀暗钡谋澈螅[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這片堅硬的土地,開掘出一部部豐厚的典籍,他偶爾到散文這片田里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靈文字。季老一生寧靜淡泊,從他的散文中,我們卻又讀出了一個善感而多情的季羨林。他曾為一莖古藤被砍斷而暗自垂淚(《幽徑悲劇》),他曾為身邊小動物病亡而“內(nèi)心顫抖”(《老貓》),他曾為異國他鄉(xiāng)偶然相識的少年魂牽夢縈(《塔什干的一個男孩子》)……母親早逝使少小離家的他今生無法膝前盡孝,這成為他“永久的悔”;去國離鄉(xiāng)時親老、妻少、子幼,本以為兩年即可回國,卻因為戰(zhàn)亂被阻留異國他鄉(xiāng)──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怎不是他異國十一年中內(nèi)心深處熾烈的情感?也許,這時候正可以用上那句話:平平淡淡才是真。
學習季老的《懷念母親》這篇文章,是很有意義的。如何更好地把握這篇文章的特點當然很重要。這篇文章入選教材之后,有多處改動。并不是編者自認為有多高明,原文在《留德十年》中,與前后各篇文章之間有聯(lián)系,把它選出來作為獨立的一篇文章要小學生學習,有必要盡量減少這種聯(lián)系帶來的閱讀障礙,此其一;其二,為了便于小學生理解、接受,修改后的文章頭緒也簡化了些。但是,即使作了改動,這篇文章相對全冊教材中的其他課文來說,還是比較特別。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歐洲十一年中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始終不斷,季老在散文中想把這種情感經(jīng)歷表達出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那么,怎么把握這篇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呢?季老就這篇文章說的幾句話是不是對我們有啟發(fā):同一篇文章,寫兩個母親,比較有意思,也比較容易接受。小學生要懂得熱愛祖國,懂得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心。
再一次寫下這幾句話,我仿佛又回到了拜訪季老的那個下午。我回想著在病房中安然靜坐的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忍不住打開了電腦中存放的照片。老人身穿白色的家居服,靜靜坐于桌前。桌上,是他常用的水杯、剛摘下的眼鏡和我們帶去的教材。他右手輕輕抬起,面帶微笑,正在說著什么。老人的大半個身子、桌上的書、眼鏡、水杯都淋浴在陽光中,看上去是那么溫馨。